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疾病,发病部位多样,发病机制有种植、体腔上皮化生、诱导等学说,临床表现有疼痛、不孕、月经异常及特殊部位相关症状,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血清CA125测定、腹腔镜检查,对不同人群有不同影响,生活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发病风险,有相关病史人群需定期检查
一、定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子宫内膜组织(包括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
二、发病部位
常见的发病部位有盆腔脏器,如卵巢、输卵管等,也可见于腹腔、会阴切口、脐部等少见部位。
三、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种植学说:经血逆流时,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通过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盆腔脏器表面或腹膜等处,并生长、蔓延。例如,正常女性在月经期间,部分子宫内膜组织会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若存在内膜种植能力,则可能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盆腔腹膜、卵巢表面等体腔上皮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可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从而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诱导学说:未分化的腹膜组织在某些因子作用下可发展为子宫内膜组织。
四、临床表现
疼痛:是主要症状,多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慢性盆腔痛,在非经期也有盆腔区域的疼痛不适。例如,一些患者在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出现疼痛,经期第1天最剧,以后逐渐减轻,可持续整个经期。
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不孕率较高,可达40%左右。其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卵巢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比如,盆腔内环境的改变可能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运输以及受精卵的着床。
月经异常: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等。这与异位的子宫内膜影响了卵巢的正常功能有关。
其他特殊症状:若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在肠道,可出现腹痛、腹泻、便秘或周期性便血等;发生在膀胱时,可出现经期尿频、尿痛、血尿等。
五、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了解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大小、位置等情况。例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在超声下多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附件区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边界清晰或不清晰。
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对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血清CA125测定:血清CA125水平可轻度升高,在诊断和监测病情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特异性不高,一些良性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等也可能导致CA125升高。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的部位、形态等,还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严重影响生育功能,建议此类女性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妊娠几率。例如,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老年女性:绝经后女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会因为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仍需关注是否有异常症状出现,如绝经后仍有盆腔疼痛等情况,应及时排查是否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等有关。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经期剧烈运动等可能会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因此,女性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经期剧烈运动,注意经期卫生等。
有相关病史人群: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其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