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症状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引发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等症状。腹痛无固定规律,多为隐痛,与进食可能有关,机制是胃黏膜受刺激致蠕动和消化功能受影响;腹胀因胃排空受影响、气体积聚,儿童和老年表现不同,生活方式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致;恶心呕吐是胃黏膜炎症刺激平滑肌及呕吐中枢感受器,儿童和老年影响不同,生活方式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易致;反酸烧心是胃酸分泌调节失衡或幽门括约肌失调致胃酸反流,不同年龄感受有别,生活方式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易引发,机制是食管下括约肌张力降低致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
一、腹痛
1.疼痛特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腹痛没有固定的典型规律,多数为隐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部分患者疼痛与进食有一定关系,比如进食后可能会出现腹痛加重或者缓解的情况。从年龄因素来看,儿童患者腹痛表现可能相对更难准确描述,而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会因机体功能衰退等有所不同;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经常暴饮暴食的人群,腹痛发生的频率可能相对较高;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腹痛可能是其疾病状态下的常见表现之一。
2.发生机制:主要是因为胃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导致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引起腹部的不适疼痛感觉。胃黏膜内的神经末梢受到炎症介质等的刺激,产生痛觉信号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让患者感觉到腹痛。
二、腹胀
1.表现及原因:患者会感觉腹部胀满不适,这是由于胃黏膜炎症影响了胃的排空功能,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发酵产生气体,导致腹胀。年龄较小的儿童腹胀可能会影响其食欲和进食量,而老年患者腹胀可能会伴随消化功能整体减退的表现;生活方式上,久坐不动、进食过快容易吞入较多空气的人群,腹胀更易发生;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炎症状态下胃的消化环境改变,也容易出现腹胀情况。
2.具体原理:胃排空延迟使得胃内食物不能及时向下进入肠道,胃内气体积聚,就表现为腹胀。例如正常情况下胃排空是有序进行的,当胃黏膜炎症存在时,胃的运动功能紊乱,排空速度减慢,食物在胃内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使得胃内压力升高,引起腹胀感。
三、恶心、呕吐
1.出现情况: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会有恶心的感觉,严重时可出现呕吐。引起恶心、呕吐的原因是胃黏膜炎症刺激胃平滑肌,导致胃蠕动异常,同时刺激到呕吐中枢相关感受器。对于儿童患者,恶心、呕吐可能会影响其营养摄入,需要特别关注体液平衡等情况;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机能下降,恶心、呕吐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等更严重的问题;生活方式中经常接触刺激性物质、饮食不洁的人群,更易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炎症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也容易引发恶心、呕吐。
2.病理过程:胃黏膜的炎症反应使得胃的敏感性增高,当受到食物刺激或者胃内环境改变时,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恶心,进而导致呕吐动作的发生,将胃内部分内容物排出体外。
四、反酸、烧心
1.症状表现:患者会感觉到胃酸向上反流至口腔,同时有胸骨后烧灼感。这是因为胃黏膜炎症导致胃酸分泌调节失衡,或者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得胃酸反流至食管。从年龄角度,不同年龄段对反酸、烧心的感受和表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多表现为不适哭闹等;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饮酒、肥胖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反酸、烧心;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胃酸分泌状态改变,也易出现该症状。
2.发生机制: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能防止胃酸反流,当胃黏膜炎症存在时,食管下括约肌张力降低,胃酸就容易反流进入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烧心感,同时反流至口腔产生反酸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