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怎么判断佝偻病
婴儿佝偻病需综合临床表现(骨骼改变、肌肉松弛等)、病史(喂养、日照、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等)及X线检查判断,要保证婴儿充足日照、合理喂养,高危婴儿需密切关注,及时就医检查以防患于未然。
一、临床表现观察
1.骨骼改变:
头部:3-6个月婴儿可见颅骨软化,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中央,可有乒乓球样感觉;8-9个月以上婴儿,头颅呈方形,前囟门较大且闭合延迟;出牙延迟,牙釉质缺乏,易患龋齿。
胸部:1岁左右婴儿可出现肋骨串珠,即在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或看到钝圆形隆起;鸡胸或漏斗胸,表现为胸骨突出或凹陷,影响呼吸功能;肋膈沟,是由于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
四肢:6个月以上婴儿手腕、足踝部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为手、足镯;1岁左右的小儿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因负重可出现下肢弯曲,形成“O”形腿或“X”形腿。
2.肌肉松弛:患儿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坐、立、行等运动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致腹部膨隆如蛙腹。
二、病史收集
1.喂养情况:了解婴儿是否为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频率、时长;人工喂养者,奶粉的种类、冲调方法及摄入量等。若婴儿喂养不当,如维生素D摄入不足,是导致佝偻病的常见原因之一。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亲维生素D营养状况不佳,婴儿易缺乏维生素D;人工喂养的婴儿,若奶粉中维生素D含量不足或未按要求添加辅食补充维生素D,也易引发佝偻病。
2.日照情况:询问婴儿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及晒太阳的频率。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化为维生素D,若婴儿日照不足,会影响内源性维生素D的合成,增加佝偻病的发生风险。例如,冬季出生的婴儿,由于日照时间短,体内维生素D合成少,更容易患佝偻病。
3.既往病史:了解婴儿是否有影响维生素D吸收或代谢的疾病,如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腹泻等)、肝胆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等),这些疾病可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转运或代谢,从而导致佝偻病。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测定:这是诊断佝偻病的重要指标,血清25-(OH)D水平反映了机体维生素D的储存情况。当血清25-(OH)D浓度低于30nmol/L时,提示维生素D缺乏;低于12nmol/L时,可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2.血钙、血磷及碱性磷酸酶测定:早期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病情进展时,血钙、血磷均降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但需要注意,这些指标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例如,血钙降低时,可刺激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旧骨溶解,使血钙回升,但同时也会导致磷从尿中排出增加,血磷进一步降低。
四、X线检查
1.长骨骨骺端改变:初期可见临时钙化带模糊;激期则表现为临时钙化带消失,骨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恢复期临时钙化带重新出现,逐渐致密并增宽,骨骺软骨盘恢复正常宽度;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正常,仅长骨骨骺端X线改变遗留不同程度的畸形。通过X线检查可以直观地了解骨骼的发育情况,对佝偻病的分期有重要意义。
温馨提示:婴儿判断佝偻病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等多方面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保证婴儿充足的日照时间,合理喂养,若怀疑婴儿有佝偻病可能,应及时带婴儿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有早产、双胎等高危因素的婴儿,更应密切关注其维生素D营养状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