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疗法和康复工程辅助。运动疗法有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步行训练;物理因子治疗有电疗法、温热疗法;作业疗法包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手工操作训练;康复工程辅助涉及矫形器应用、助行器等辅助器具使用,且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患者需针对性调整相关康复措施。
一、运动疗法
1.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卧床期间需正确摆放良肢位,如仰卧位时,患侧肩部用枕头垫高,上肢伸展、稍外展,手指伸展,下肢髋、膝关节下垫薄枕,保持微屈;健侧采取舒适体位即可。良肢位摆放可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均适用,能为后续康复奠定基础。
2.关节活动度训练:针对偏瘫患者的各个关节进行被动或主动-辅助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肩关节屈伸、外展、内旋、外旋,肘关节屈伸,腕关节屈伸、桡尺偏,髋关节屈伸、外展、内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屈、跖屈等。不同年龄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幅度和力度需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比如儿童患者关节较脆弱,活动度训练应轻柔;老年患者则要避免过度牵拉导致损伤。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注意训练时的血糖变化及肢体耐受情况。
3.步行训练:当患者具备一定的平衡和站立能力后可进行步行训练,包括扶持步行、平行杠内步行、拄拐步行等。步行训练有助于恢复患者的步行功能,不同性别患者在步行训练中的表现可能因身体力量等因素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如长期sedentary(久坐)的患者需逐步增加训练强度,有既往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则要密切监测心率等指标。
二、物理因子治疗
1.电疗法:常用的有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通过电流刺激瘫痪肌肉,促进肌肉收缩,改善肌肉萎缩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电刺激的参数(如电流强度、频率等)需调整,儿童患者电流强度宜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耐受程度。有心脏起搏器等植入物的患者需谨慎使用电疗法,避免影响起搏器功能。
2.温热疗法:包括蜡疗、红外线照射等。蜡疗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在应用温热疗法时,要注意温度的控制,不同年龄患者对温度的感知和耐受不同,如儿童皮肤较娇嫩,温度不宜过高;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也需注意避免烫伤。有皮肤破损或感染的部位不宜使用温热疗法。
三、作业疗法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自理能力。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可能有不同基础,如习惯使用右手的患者偏瘫后需重新学习用左手进行日常活动。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作业疗法训练需结合其认知水平进行调整。
2.手工操作训练:如编织、木工作业等,可训练患者的手指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不同年龄患者手工操作训练的难度不同,儿童患者可从简单的编织开始,老年患者则可选择相对简单且能锻炼手指灵活性的项目。有手部畸形等情况的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手工操作训练方案。
四、康复工程辅助
1.矫形器的应用:根据患者偏瘫的不同阶段和肢体情况,佩戴合适的矫形器,如腕手矫形器可保持腕关节功能位,预防腕下垂等。不同年龄患者矫形器的材质和尺寸需合适,儿童患者矫形器要考虑其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调整。有皮肤过敏等情况的患者需选择合适材质的矫形器。
2.助行器等辅助器具的使用:根据患者的行走能力,选择合适的助行器,如四脚助行器、两轮助行器等。不同性别患者使用助行器的习惯可能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在使用助行器适应环境方面有差异,有平衡障碍的患者使用助行器时需有专人陪同,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