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肌腱损伤的处理包括早期急救、手术治疗、术后康复、药物辅助及并发症预防。早期需停止活动、止血固定;手术根据情况选择时机和方式;术后分阶段康复;药物辅助要谨慎;需预防肌腱粘连和关节僵硬。
一、早期急救处理
手指肌腱损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若有伤口出血,可采用干净纱布按压止血。同时,用夹板或纸板等简单固定受伤手指,将其固定在功能位,一般掌指关节屈曲70°-90°,指间关节伸直,以减少肌腱的张力,为后续治疗创造良好条件。对于儿童患者,因其手部骨骼、肌腱等结构尚未发育完全,固定时需更加轻柔,选择合适大小的固定材料,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选择:一般来说,新鲜的闭合性肌腱损伤,如无特殊禁忌,应尽早手术修复,通常在受伤后1-3周内进行效果较好。而开放性肌腱损伤,需及时清创后一期修复。对于老年患者,若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需评估手术耐受情况后再决定手术时机;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尽量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
2.手术方式:常用的有肌腱端端吻合术,通过精细的缝合技术将断裂的肌腱两断端准确对合。对于肌腱缺损较多的情况,可能需要采用肌腱移植术,如取掌长肌腱等进行移植修复。手术操作需在显微镜下进行,以提高缝合的精确性,减少术后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三、术后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术后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受伤手指于适当位置,此阶段主要进行手指的被动活动,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的缓慢屈伸活动,活动范围不宜过大,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目的是防止肌腱粘连,维持肌腱的滑动性,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儿童患者在被动活动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因力量不当造成二次损伤,同时要给予患儿心理安抚,使其配合康复治疗。
2.中期康复(术后3-6周):去除外固定后开始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康复训练。鼓励患者进行主动的手指屈伸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力度。可以借助握力器等简单器械进行辅助训练,增强手指的肌力。此阶段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肌力恢复较慢的特点,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儿童患者则要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逐步引导其进行更主动的功能锻炼,同时关注其手部功能的正常发育。
3.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加强手指的精细动作训练,如拾豆子、捏橡皮泥等,进一步恢复手指的灵活性和力量。可以进行渐进性抗阻训练,增加手指对抗阻力的能力,提高手部的功能水平。对于所有患者,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都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肌腱再损伤。
四、药物辅助治疗
可根据情况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起到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的作用,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儿童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通过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疼痛和炎症。同时,可辅助使用一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物,如丹参等,但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规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五、预防并发症
1.肌腱粘连:是肌腱损伤修复后常见的并发症。除了通过早期和中期的康复训练预防外,还可以在术后采用一些辅助措施,如使用肌腱滑动装置等。对于有粘连风险较高的患者,如损伤严重、康复训练不及时的患者,要加强监测,及时发现粘连迹象并采取相应措施。
2.关节僵硬:通过早期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以预防关节僵硬的发生。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手指关节的活动度,一旦发现关节活动受限趋势,要及时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儿童患者由于关节活动度本身较大,但在损伤后若康复不当也容易出现关节僵硬,所以更要注重早期正确的康复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