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典型临床症状
疟疾具有多种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不同疟原虫引起的各阶段持续时间有差异;存在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等,长期慢性感染及特定人群影响更甚;多数患者有肝脾肿大,儿童和成年患者受影响不同;儿童患者有哭闹不安等情况,孕妇患者易出现严重症状及不良妊娠结局,有基础病史患者会加重基础病相关症状。
一、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
寒战阶段:多突然发作,患者先是感到明显的寒冷,皮肤起鸡皮疙瘩,面色苍白,口唇指甲发绀,寒战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这是因为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代谢产物等物质,刺激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寒战反应。不同疟原虫引起的寒战持续时间略有差异,间日疟及卵形疟寒战多持续10-20分钟,三日疟寒战持续较短,恶性疟寒战持续时间则长短不一。
高热阶段:寒战之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40℃甚至更高,患者面色潮红,头痛、全身酸痛、口渴等症状明显。体温升高是由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及毒素作用于人体,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产热增加。一般间日疟和卵形疟高热持续2-6小时,三日疟高热持续约2-8小时,恶性疟发热持续时间则相对不规律,有的可呈持续高热,有的体温波动较大。
大汗阶段:高热之后,患者开始大量出汗,体温骤降,可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水平。此时患者感觉大量出汗、乏力,但随之舒适感增加。大汗是机体通过散热来调节体温,使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间日疟和卵形疟大汗持续约1-2小时,三日疟大汗持续时间稍长,恶性疟大汗后体温下降情况多样,部分患者体温可迅速恢复正常,部分则可能仍有波动。
二、贫血症状
疟疾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这是因为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导致红细胞破坏,另外,机体的免疫反应也会对红细胞造成损伤。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长期慢性疟疾感染的患者贫血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儿童及体弱人群在贫血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活动耐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对于儿童来说,贫血会影响其身体和智力发育,因为氧气供应不足会影响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女性患者可能会加重月经不调等情况。
三、肝脾肿大
多数疟疾患者会出现肝脾肿大,尤其是慢性感染的患者。脾脏肿大较为常见,开始时质地较软,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变硬。肝脏肿大一般程度较轻,可伴有轻度压痛。肝脾肿大是由于疟原虫及其代谢产物刺激机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导致其增生所致。儿童患者肝脾肿大可能会影响其腹部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消化等过程;成年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肝脾肿大可能会在心理上造成一定负担,且可能影响日常活动的舒适度。
四、其他症状
儿童患者:儿童感染疟疾后除了上述典型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哭闹不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情况。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疟疾的耐受能力较差,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需要密切关注其体温、精神状态等变化。例如,婴幼儿可能会出现嗜睡、抽搐等表现,这可能是由于高热等因素引起的神经系统反应。
孕妇患者:孕妇感染疟疾会对自身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孕妇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贫血、高热等症状,而且容易发生流产、早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情况。这是因为孕妇的生理状态特殊,免疫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等都有一定变化,疟原虫在孕妇体内繁殖可能更加活跃,对胎儿的氧气供应等产生更明显的影响。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疟疾患者,高热、贫血等症状可能会加重心血管的负担,导致心悸、胸闷等症状加重,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例如,本身有冠心病的患者,在疟疾引起高热、缺氧等情况时,可能会诱发心绞痛等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