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是怎么回事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途径包括动物源性传播、母婴传播、气溶胶传播,临床表现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诊断方法有实验室检查等,治疗采取综合对症支持治疗,预防措施有防鼠灭鼠、环境整治、个人防护、疫苗接种,不同人群感染后有不同特点需关注。
一、疾病定义与病原体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汉坦病毒有多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引起的临床症状等可能有一定差异。
二、传播途径
1.动物源性传播
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病毒可通过宿主动物的唾液、尿液、粪便等排出体外,污染环境。人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后,病毒可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人体;也可通过呼吸道吸入含有病毒的气溶胶而感染;还可通过消化道,如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2.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汉坦病毒后,病毒可经胎盘传给胎儿。
3.气溶胶传播:在实验室内,若操作含病毒的样本时,可形成气溶胶导致人员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发热期:起病急,有发热,体温多在39-40℃,可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同时可出现颜面、颈部、上胸部潮红(“三红”),球结膜充血、水肿等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发生休克,伴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等表现。
3.少尿期:继低血压休克期后出现,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可伴有尿毒症、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如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等。
4.多尿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开始增多,此期若补液不当等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各种症状逐渐消失,但完全康复还需要一段时间,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一些后遗症,如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发热期白细胞计数增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
尿常规:发热期即可出现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尿蛋白可增多。
血清学检查:检测汉坦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IgM抗体阳性具有确诊意义;也可检测特异性IgG抗体,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抗体效价呈4倍及以上升高也有诊断价值。
病毒抗原检测:检测患者血液、尿液等标本中的汉坦病毒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
五、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采取综合对症支持治疗。
1.发热期:以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为主。
2.低血压休克期: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
3.少尿期: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防治尿毒症、酸中毒、高血容量综合征等。
4.多尿期:注意补充水电解质,防治继发感染。
5.恢复期:补充营养,逐步恢复体力。
六、预防措施
1.防鼠灭鼠:是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关键措施。可通过使用捕鼠器、毒饵等方法减少鼠类数量。
2.环境整治:保持居住环境和工作场所的清洁卫生,减少鼠类栖息和活动的场所。
3.个人防护:在接触可能被鼠类污染的物品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如戴手套等;避免直接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4.疫苗接种:接种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高危人群如疫区的居民及进入疫区的人员等应接种疫苗。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更加密切观察;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后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密切关注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情变化;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特别注意监测母婴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