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传染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染源包括发病期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病毒可能的中间宿主为某些动物;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不同人群在不同传播途径下有不同感染风险及防护要点。
一、明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染源
(一)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
1.发病期患者:处于发病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研究表明,发病期患者体内病毒载量较高,能够通过呼吸道飞沫等方式排出大量病毒。例如,有相关研究通过对患者呼吸道样本的病毒检测发现,发病初期患者的呼吸道样本中病毒核酸载量处于较高水平,这些病毒可以在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给周围人群。对于不同年龄的发病期患者,如儿童患者,其发病时的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同样具有传染性,需要特别关注儿童患者与其他人群的隔离防护,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接触病毒后更易受到感染且可能发展为重症等情况。
2.无症状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是不容忽视的传染源。部分无症状感染者虽然没有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但体内已经存在新型冠状病毒,能够进行病毒的排出和传播。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的无症状感染者,都可能成为传染源。例如,在一些聚集性疫情调查中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可以在家庭、工作场所等人群聚集环境中传播病毒,由于其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疫情的扩散。对于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较低的特殊人群,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增加了他们感染的风险,需要通过加强疾病监测等措施来及时发现和管理无症状感染者。
(二)病毒的动物宿主相关情况
1.可能的中间宿主:目前研究提示,某些动物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例如,有研究发现蝙蝠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始宿主,而一些哺乳动物(如穿山甲)等可能在病毒从原始宿主向人类传播过程中起到中间宿主的作用。但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来明确具体的动物宿主及传播机制等。对于接触野生动物风险较高的人群,如从事野生动物交易、研究等相关人员,需要高度警惕可能因接触中间宿主而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应避免不必要的野生动物接触,并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
二、传播途径与传染源的关联
(一)飞沫传播
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包括发病期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说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在空气中短距离传播,被周围人群吸入后,就可能导致感染。对于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在处于这类飞沫传播环境中时,都有被感染的风险。例如,儿童在与患病的家庭成员密切接触时,容易因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而感染;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弱,一旦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接触传播
病毒可以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再接触口、鼻、眼等黏膜而发生感染。例如,在一些公共场所,如果物体表面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后续接触该物体表面的人群,若不注意手卫生,用污染的手触摸自己的黏膜部位,就可能被感染。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外出且接触公共环境较多的人群,需要更加注重手卫生等接触传播的防护措施;而对于长期居家的人群,也需要注意对家居环境中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防止因接触传播而感染。
(三)气溶胶传播
在某些特定环境中,如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含有病毒的飞沫可能形成气溶胶,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其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例如,在一些医院的密闭病房、长时间乘坐的密闭公共交通工具等环境中,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对于特殊人群如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儿童等,在这类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的环境中更需要加强防护,如佩戴符合防护要求的口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