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什么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分增生性息肉(常见、良性、癌变风险低)和腺瘤性息肉(肿瘤性、有癌变倾向);发病与遗传、炎症刺激、不良生活方式、年龄性别有关;多数无症状,较大或多时有隐痛、腹胀等表现;靠胃镜(可活检)、X线钡餐诊断;小良性息肉内镜下治疗,大、疑恶变等手术;患者要遵医嘱复查,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特殊人群需更谨慎或重视监测及考虑基础病影响。
增生性息肉:较为常见,一般是由于炎症刺激等因素引起胃黏膜上皮和间质成分的增生而形成,多为良性,癌变风险较低。其大小通常较小,多数直径在1厘米以下,形态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比较光滑。
腺瘤性息肉:属于肿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倾向。腺瘤性息肉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等亚型。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体积可能相对较大,形态上绒毛状腺瘤常呈绒毛状突起,表面不光滑。
胃息肉的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能增加胃息肉的发病风险,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这类患者往往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体内存在相关的基因突变,使得胃黏膜容易出现息肉样病变。
炎症刺激:长期的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炎症性疾病,会不断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反复修复,进而容易形成息肉。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如果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就可能促进胃息肉的形成。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以及长期食用高盐、腌制、烟熏食物等,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增加胃息肉的发生几率。
年龄和性别因素: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胃息肉的发病风险会有所增加。在性别方面,男性患胃息肉的几率相对可能略高于女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胃息肉的临床表现
多数无症状:很多胃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因其他胃部疾病做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出现相关症状时的表现:当胃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引起一些消化系统症状,比如上腹部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如果息肉表面发生糜烂、溃疡,还可能出现少量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大便潜血试验阳性,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如果息肉阻塞幽门,可能会引起幽门梗阻,出现呕吐大量宿食等表现。
胃息肉的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清晰地看到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以在胃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是增生性还是腺瘤性等,这对于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X线钡餐检查:可以发现较大的胃息肉,但相对胃镜检查来说,其准确性和清晰度不如胃镜,而且一般不能进行病理活检。
胃息肉的治疗
内镜下治疗:对于较小的、良性的胃息肉,通常可以在内镜下进行治疗,如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这种方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
手术治疗:如果息肉较大、怀疑有恶变倾向或者内镜下治疗困难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胃息肉患者的注意事项
对于一般患者:在发现胃息肉后,要遵医嘱定期复查胃镜,以便及时了解息肉的变化情况。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密切关注身体的耐受情况;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要更加重视定期的胃镜筛查等监测措施;对于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胃息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在治疗前后需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