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斜颈是怎么回事
小孩子斜颈分为先天性肌性斜颈和先天性骨性斜颈,前者因胎儿宫内位置异常、难产等致胸锁乳突肌挛缩,后者由颈椎发育异常引起;临床表现有外观异常、颈部活动受限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婴儿期按摩、体位矫正,较大婴儿用颈托等)和手术(半岁以上保守无效者);预后视情况而定,家长要早发现早就诊,治疗中按指导护理康复。
一、定义与分类
小孩子斜颈是指小儿头向一侧倾斜,面部向另一侧旋转的畸形。主要分为先天性肌性斜颈和先天性骨性斜颈。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导致头和颈的不对称畸形;先天性骨性斜颈则多由颈椎发育异常引起,如颈椎椎体畸形等。
二、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可能与胎儿在宫内位置异常有关,如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向一侧偏斜,导致胸锁乳突肌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起肌纤维变性、挛缩。
难产时,胎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到过度牵拉,引起肌肉出血、血肿机化、挛缩。
2.发病机制:胸锁乳突肌挛缩后,肌肉变短,牵拉头部向患侧倾斜,而面部则向健侧旋转。随着患儿生长发育,这种畸形会逐渐加重,影响颈部外观及面部发育。
三、先天性骨性斜颈的病因及表现
1.病因:主要是胚胎发育过程中颈椎椎体形成异常,如椎体融合、半椎体等,导致颈椎结构异常,引起颈部倾斜。
2.表现:除了颈部倾斜外,可能还伴有颈椎活动受限,且通过按摩等针对肌性斜颈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
四、临床表现
1.外观表现:小儿出生后可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有肿块,随着日龄增长,肿块逐渐消失,肌肉挛缩变粗,呈条索状。头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能出现面部不对称,患侧面部短小,健侧面部丰满等。
2.颈部活动受限:患儿颈部向患侧旋转及向健侧侧屈均受限,如试图将头转向健侧时,会发现有明显阻力。
五、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胸锁乳突肌,可发现挛缩的肌肉条索。观察头部倾斜及面部旋转情况,评估颈部活动受限程度。
2.影像学检查:对于先天性骨性斜颈,X线检查可发现颈椎椎体的畸形情况;对于先天性肌性斜颈,B超检查有助于观察胸锁乳突肌的形态及厚度等改变,帮助明确诊断。
六、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婴儿期:对于半岁以内的婴儿,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主要方法是局部按摩,通过按摩可以缓解胸锁乳突肌的挛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按摩时要注意手法轻柔,每天可进行数次,每次按摩时间不宜过长。同时,可配合体位矫正,让患儿仰卧位,用沙袋等将头部固定在矫正位,以纠正头部倾斜。
较大婴儿:除了按摩和体位矫正外,还可采用颈托等辅助器具进行矫正,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根据患儿情况调整颈托的固定位置和力度。
2.手术治疗:对于半岁以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主要是切断挛缩的胸锁乳突肌,解除肌肉挛缩对颈部的牵拉。手术时机一般选择在1岁左右,但具体需根据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由医生综合判断。
七、预后及注意事项
1.预后:如果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大部分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预后良好,颈部外观及功能可恢复正常。而先天性骨性斜颈的预后则取决于颈椎畸形的严重程度,部分患儿可能会遗留颈部活动受限等问题。
2.注意事项
对于家长来说,要密切观察小儿颈部情况,一旦发现头部倾斜等异常,应尽早带患儿到医院就诊,争取早期干预。
在治疗过程中,无论是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后的康复阶段,都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护理和康复训练,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促进颈部功能恢复。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儿等,由于其身体各方面发育可能尚未完全成熟,发生斜颈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更要加强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