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断根治疗需综合多方面,要尽可能识别并避免触发因素,不同人群触发因素各有特点;药物治疗以抗组胺药物为一线,无效时可能用生物制剂;免疫调节与病因治疗中自身免疫相关需谨慎用免疫抑制剂,感染相关要积极治感染病灶;生活方式上需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且要个体化治疗并长期关注病情调整方案。
一、明确病因排查与避免触发因素识别与避免
慢性荨麻疹断根治疗首先要尽可能识别并避免触发因素,不同人群触发因素各有特点:
一般人群:常见触发因素包括食物(如鱼虾、坚果等)、药物(如青霉素等)、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吸入物(花粉、尘螨等)、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等)、自身免疫因素等。需详细记录日记,记录发病前接触的物质、时间、环境等情况,以找出可能的触发因素并尽量避免接触。例如,若发现食用某种食物后荨麻疹发作频繁,应严格避免该食物摄入。
儿童人群:儿童慢性荨麻疹触发因素可能有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等常见食物过敏原)、病毒感染(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家长需留意儿童日常饮食、感染情况等,例如儿童在患病毒性感冒后出现荨麻疹反复发作,需积极治疗感冒并排查是否因感冒相关因素引发荨麻疹。
特殊病史人群: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自身免疫相关因素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发病,需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时兼顾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控制;有皮肤感染病史的患者,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再次感染触发荨麻疹。
二、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是慢性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药物,可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嗜睡副作用相对较小,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有效控制风团和瘙痒症状。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可能不同,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增加剂量或更换药物种类来控制病情,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药物使用需依据个体情况调整。
其他药物:对于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会用到如奥马珠单抗等生物制剂,但这类药物使用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由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
三、免疫调节与病因治疗
自身免疫相关治疗:如果慢性荨麻疹与自身免疫有关,可能会用到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免疫抑制剂有较多副作用,需谨慎使用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例如,部分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合并慢性荨麻疹,在治疗荨麻疹时可能需要针对甲状腺疾病进行相关免疫调节治疗,但要权衡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感染相关治疗:如果存在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需积极治疗感染病灶。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荨麻疹,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能使荨麻疹症状改善甚至消失,需进行相关检查明确是否存在感染病灶并针对性治疗。
四、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一般成人建议7-8小时睡眠,儿童根据年龄不同睡眠时长有差异,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对慢性荨麻疹的控制有帮助。例如,长期熬夜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紊乱,加重慢性荨麻疹症状。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食物等。例如,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橙子、猕猴桃等,维生素C可能对血管通透性有一定调节作用,有助于减轻荨麻疹症状。
适度运动: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可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时避免接触可能的物理性触发因素,如寒冷天气户外运动时注意保暖等。
总之,慢性荨麻疹的断根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因排查、药物治疗、免疫调节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多方面因素,且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不同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同时要长期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