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突骨折与撕脱的区别
茎突骨折是茎突本身因外力致骨连续性中断,损伤机制多为颈部直接暴力,影像学可见骨皮质连续性中断等,临床表现局部疼痛明显等,治疗依移位情况采取保守或手术;茎突撕脱是附着软组织强烈收缩致茎突部分骨质被牵拉撕脱,损伤机制多为剧烈颈部运动等,影像学有小骨块撕脱等,临床表现疼痛相对局限等,治疗依骨块情况采取保守或手术,儿童和老年患者在诊断治疗时各有特点。
茎突骨折:是茎突本身因外力作用发生的骨的连续性中断。多因颈部受到直接暴力,如车祸时颈部突然前屈、后仰,或面部受到打击等,导致茎突承受过大的应力而发生骨折。例如,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急刹车,车内人员颈部猛烈前屈或后仰,可能引发茎突骨折。
茎突撕脱:通常是由于附着在茎突上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突然强烈收缩,导致其附着点处的茎突部分骨质被牵拉撕脱。常见于剧烈的颈部运动,如突然的转头动作幅度过大,或某些肌肉的强力收缩,像吞咽时肌肉的异常剧烈收缩等情况,使得茎突附着的软组织对茎突的牵拉力量超过骨质的承受能力,从而造成撕脱。
影像学表现差异
茎突骨折:在X线平片上可见茎突骨皮质连续性中断,可能有骨折线,骨折端可能有移位或无明显移位。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茎突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的部位、骨折端的移位方向、是否累及周围组织等。例如,CT能精准判断茎突骨折是横形、纵形还是粉碎性等不同类型。
茎突撕脱: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茎突附着软组织处的骨质有小的骨块撕脱,通常骨块较小,X线平片有时可能容易漏诊,而CT三维重建能较好地显示撕脱骨块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见茎突尖端或附近有小的游离骨片,周围软组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临床表现特点
茎突骨折:局部疼痛较为明显,疼痛部位多在颈部一侧,可放射至耳部等部位,颈部活动时疼痛可能加剧。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这是因为骨折刺激周围组织,影响吞咽动作的正常进行。如果骨折端移位明显,可能会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导致相应的神经血管受压症状,如颈部血管搏动异常、面部麻木等。
茎突撕脱:疼痛相对茎突骨折可能相对局限,主要集中在茎突附着软组织的相应区域,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和撕脱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吞咽时的疼痛可能也存在,但一般不如茎突骨折时严重。由于撕脱骨块较小,对周围重要结构的压迫相对较少,所以神经血管受压症状相对少见,但如果撕脱骨块较大,也可能出现相应的压迫表现。
治疗原则区别
茎突骨折:如果骨折无明显移位,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包括颈部制动,使用颈托等固定装置限制颈部活动,让骨折部位尽量稳定以利于愈合,同时可给予止痛等对症治疗。如果骨折移位明显,压迫周围重要结构,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复位骨折并固定,以恢复茎突的正常解剖结构,解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
茎突撕脱:对于撕脱骨块较小且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如休息、局部制动等,让撕脱部位自行修复。如果撕脱骨块较大,影响周围组织功能,或引起明显的疼痛、吞咽障碍等症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将撕脱的骨块进行处理,如复位固定等。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和软组织的特点,在诊断和治疗茎突骨折与撕脱时需更加谨慎。儿童茎突相对较软,骨折或撕脱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在治疗过程中,儿童的制动和康复需要家长更加精心的护理,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康复指导,以确保其正常的生长和功能恢复。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在发生茎突骨折或撕脱时,愈合相对较慢,治疗时要考虑到骨质疏松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可能需要采取更积极的促进骨折愈合的措施,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全身状况,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