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烈性肠道传染病,经水、食物、接触传播,有泻吐、脱水、恢复期等临床表现,可通过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需补液和抗菌,预防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不同人群在预防和应对上有不同需要。
一、霍乱的定义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根据菌体(O)抗原的不同可分为155个血清群,其中O1群和O139群可引起霍乱的流行。
二、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水是霍乱的主要传播途径。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源,如井水、河水、湖水等,人们饮用或接触后容易感染。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水源管理不善的地区,霍乱容易通过水源传播导致大规模流行。
2.食物传播:被霍乱弧菌污染的食物,如污染的海鲜、蔬菜等,人食用后可引发感染。如果食物在加工、储存过程中被霍乱弧菌污染,且未经过彻底烹饪杀灭病菌,就会造成传播。
3.接触传播:直接接触霍乱患者或带菌者的排泄物、呕吐物,或者接触被其污染的物品,如手、餐具、衣物等,也可能感染霍乱弧菌。
三、临床表现
1.泻吐期:
腹泻:多为无痛性剧烈腹泻,不伴里急后重。大便开始为泥浆样或水样,继而变为米泔水样,每日数次甚至数十次。
呕吐:一般发生在腹泻之后,多为喷射性呕吐,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继而呈米泔水样。
2.脱水期:由于剧烈的泻吐,患者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轻度脱水表现为皮肤弹性稍差,眼窝轻度凹陷;重度脱水则出现皮肤干皱、弹性消失,眼眶、囟门深陷,声音嘶哑,口渴,尿量减少甚至无尿等,严重者可出现循环衰竭。
3.恢复期:脱水纠正后,患者症状逐渐缓解,腹泻次数减少,直至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反应性发热,一般持续1-3天可自行消退。
四、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有与霍乱患者接触史或进食污染食物、饮用污染水源等情况。
2.临床表现:具有剧烈腹泻、呕吐等典型症状。
3.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见少量白细胞,多为黏液样便。
病原学检查:粪便涂片染色可发现革兰阴性弧菌,粪便培养可分离出霍乱弧菌是确诊的依据。例如,通过霍乱弧菌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
五、治疗原则
1.补液治疗: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是治疗霍乱的关键。根据患者脱水程度选择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口服补液盐适用于轻、中度脱水患者,静脉补液适用于重度脱水患者,通过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2.抗菌治疗:早期应用抗菌药物可以缩短病程、减少腹泻次数和排菌量。常用的药物有环丙沙星、多西环素等,但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情况合理选用,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六、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及时隔离霍乱患者和带菌者,对其排泄物进行严格消毒处理,防止病菌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确保水源安全,做到饮用水煮沸后饮用;加强食品卫生监管,不吃生冷、变质食物,生熟食物分开处理;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霍乱患者的排泄物等。
3.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接种霍乱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但疫苗的保护效果不是100%,仍需结合其他预防措施。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其卫生防护,如在流行地区尽量避免儿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水源和食物。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霍乱的预防和应对上有不同需要。例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感染霍乱,家长要格外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和生活环境的清洁;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霍乱后病情可能更复杂,需要更谨慎地进行补液等治疗;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有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如经常食用未彻底烹饪的海鲜等)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更要加强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