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过敏和荨麻疹的区别有哪些
皮肤过敏是机体对过敏原的变态反应,病因有多种,表现多样,病程不一,诊断靠病史及检测,治疗需避过敏原并依情况用药;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致的局限性水肿反应,病因复杂,典型表现为风团,分急慢性,诊断依临床表现等,治疗需找诱因并使用抗组胺药物,特殊人群治疗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病因
皮肤过敏:是一种机体的变态反应,是人对正常物质(过敏原)的一种不正常的反应,当过敏原接触到过敏体质的人群才会发生过敏,过敏原种类繁多,如食物(鱼虾、牛奶等)、药物(青霉素等)、花粉、尘螨等。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病因较为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常见原因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剂、感染、药物、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物理因素(如机械刺激、冷热、日光等)、精神因素和内分泌改变、遗传因素等。
二、临床表现
皮肤过敏:症状多样,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瘙痒等,不同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部位和表现可能不同,例如接触性皮炎多发生在接触部位,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丘疹等;而食物过敏可能全身多处出现皮疹,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其皮疹形态多样,没有特定的典型皮疹形态。
荨麻疹:典型表现为风团,即隆起于皮肤表面的局限性水肿性团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颜色可呈红色或白色,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后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可反复发作,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皮下组织肿胀,好发于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部位。
三、病程特点
皮肤过敏:病程长短不一,取决于过敏原的持续接触情况及个体的过敏反应修复情况,脱离过敏原后,经过适当处理,症状可能较快缓解,但如果再次接触过敏原,可能再次发作。
荨麻疹:急性荨麻疹病程一般在6周以内,风团反复发作;慢性荨麻疹则反复发作超过6周,病情时轻时重,可持续数月或数年,部分患者的病程可能与自身免疫、精神因素等有关,比如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可能更易出现慢性荨麻疹且病程迁延。
四、诊断方法
皮肤过敏: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接触过敏原的情况、发病过程等,还可能进行过敏原检测,如斑贴试验(用于接触性皮炎等)、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用于检测对某种过敏原的特异性抗体)等辅助诊断。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风团及皮疹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点进行诊断,有时可能需要结合皮肤点刺试验、血清学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皮肤点刺试验可检测常见过敏原,帮助明确病因。
五、治疗原则
皮肤过敏:首先是避免接触过敏原,然后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治疗,轻度过敏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缓解瘙痒等症状,严重过敏可能需要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甚至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进行系统治疗。
荨麻疹: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首先也是尽量寻找并去除诱因,然后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如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扑尔敏等)有镇静作用,适用于夜间发作的患者,第二代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等)镇静作用较轻,可根据病情选择,对于难治性慢性荨麻疹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如增加药物剂量、更换药物等。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发生皮肤过敏或荨麻疹时,由于儿童皮肤薄嫩、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在治疗时更需谨慎,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外用药物选择要温和,抗组胺药物的选择需考虑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等因素;孕妇发生皮肤过敏或荨麻疹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等;老年人发生皮肤过敏或荨麻疹时,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