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需从保暖防护、局部护理、药物辅助、饮食调节多方面预防冻疮等寒冷相关问题。保暖防护要及时添衣、避免长时间暴露寒冷环境;局部护理包括温水复温、轻柔按摩;药物可选用冻疮膏等外用药物但需注意适用人群;饮食要补充富含维生素食物、适量摄入温热性食物并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安排。
一、保暖防护
1.及时增添衣物:冬天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手、脚、耳等容易生冻疮的部位要重点保暖。例如在寒冷天气外出时,应穿戴厚手套、厚袜子、耳罩等。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要注意根据环境温度及时增减衣物,选择保暖性能好的衣物材质,如羽绒、羊毛等材质的衣物能有效阻挡冷空气,保持身体温暖,减少冻疮发生的几率。对于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血液循环可能存在问题,更要注重保暖,因为血液循环不良会增加冻疮发生的风险,保暖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尽量减少在寒冷环境中的停留时间,如果必须在寒冷环境中活动,要定时到温暖的地方进行取暖。比如在户外工作的人群,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定时进入室内温暖区域,让身体得到恢复。对于老年人,其身体机能下降,对寒冷的耐受能力较差,更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一旦在寒冷环境中时间过长,血管容易收缩,影响血液循环,从而引发冻疮。
二、局部护理
1.温水复温:当从寒冷环境进入温暖环境后,可以用38~40℃的温水对手脚等部位进行复温,但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温水复温可以逐渐恢复局部的血液循环。对于儿童,由于其皮肤较为娇嫩,在进行温水复温时,要特别注意水温的把控,确保水温合适,轻轻将手脚浸泡在温水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即可。对于患有皮肤疾病的人群,在进行温水复温时要更加谨慎,如果局部皮肤有破损等情况,需要先咨询医生的意见,因为不合适的复温可能会加重皮肤的损伤。
2.轻柔按摩:在局部皮肤温度有所恢复后,可以对生冻疮的部位进行轻柔的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以局部皮肤有轻微的发热感为宜。例如用手指轻轻揉搓手部或脚部,从手指或脚趾的末端向心脏方向进行按摩。对于儿童,在进行按摩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因为用力不当给儿童带来不适。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在进行按摩时要注意按摩的力度和时间,如果在按摩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按摩并休息。
三、药物辅助(优先非药物干预,提及药物仅说明名称)
1.冻疮膏等外用药物:可以使用含有肝素钠、多磺酸粘多糖等成分的冻疮膏等外用药物,这些药物可以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痒的作用。但在使用药物之前,要确保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对于儿童,在使用外用药物时,要在成人的监护下进行,并且要注意药物的使用范围,避免药物进入眼睛、口腔等部位。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在使用药物之前要咨询医生的意见,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孕妇自身产生影响。
四、饮食调节
1.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橙子、柠檬、菠菜等,维生素有助于改善血管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来说,保证充足的维生素摄入有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和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状态。对于患有慢性疾病需要控制饮食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在选择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时,要注意食物的含盐量等因素,遵循医生的饮食建议来合理安排饮食。
2.摄入温热性食物:适当摄入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等,有助于身体抵御寒冷,但要注意适量食用,避免过度食用引起身体不适。对于老年人,由于其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食用温热性食物时要注意烹饪方式,确保食物易于消化。对于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如胃溃疡患者,要谨慎食用温热性食物,以免刺激胃肠道,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