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佝偻病
佝偻病是儿童因维生素D缺乏致钙、磷代谢紊乱,引发骨骼生长发育异常的慢性营养性疾病,病因包括维生素D摄入不足、钙磷代谢异常、生长速度快等,临床表现分初期、活动期、恢复期、后遗症期,预防需关注孕期及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儿童,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儿童也需特殊对待。
一、病因方面
维生素D摄入不足:人体维生素D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食物获取,如富含维生素D的深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等,但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较少;二是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合成,若儿童日照时间不足,会影响内源性维生素D的合成。例如,冬季出生的婴儿,户外活动少,若没有及时补充维生素D,就容易患佝偻病。
钙磷代谢异常: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减少,血钙、血磷水平降低,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甲状旁腺激素可动员骨钙释放,以维持血钙正常,但同时也会导致骨骼的矿化过程发生障碍,进而引起骨骼病变。
生长速度快: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骨骼生长快,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量大,如果供给不足,易发生佝偻病。尤其是早产儿、双胎儿,出生时体内维生素D储备不足,且生长速度更快,更容易患佝偻病。
二、临床表现方面
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多汗,尤以头部多汗为主,刺激头皮而出现摇头擦枕,形成枕秃。此期骨骼改变不明显,血生化检查可见25-羟基维生素D降低,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活动期(激期):骨骼改变与年龄有关。6个月以内婴儿颅骨软化,用手按压枕骨或顶骨中央,有乒乓球样感觉;6个月以上婴儿可见方颅,即额骨、顶骨双侧向外隆起,形成方颅;前囟闭合延迟,出牙延迟,牙釉质缺乏易患龋齿;胸廓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可出现肋骨串珠,即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隆起呈串珠样;鸡胸或漏斗胸;四肢畸形,6个月以上婴儿会出现手镯或脚镯征,1岁左右小儿开始行走后,可出现O型腿或X型腿等。血生化检查可见血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X线检查可见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
恢复期:经适当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生化检查逐渐恢复正常,X线检查可见骨骺端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增加。
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正常,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如O型腿、X型腿、鸡胸等。
三、预防方面
孕期及哺乳期妇女:孕期妇女应多晒太阳,保证充足的营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磷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等。哺乳期妇女也应注意自身的营养状况,以保证通过乳汁为婴儿提供足够的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
婴幼儿:婴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户外活动,每天可适当晒太阳,但要避免阳光直射眼睛。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生后数天即可开始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每日补充400国际单位,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每日补充800国际单位,待婴儿开始添加辅食后,可通过食物继续补充维生素D。同时,要保证婴儿的钙摄入,可选择富含钙的配方奶等。
儿童:随着儿童年龄增长,要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钙、磷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虾、坚果等,以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四、特殊人群情况
早产儿:由于早产儿体内维生素D储备不足,且生长发育更快,更易患佝偻病。所以早产儿出生后应更早开始补充维生素D,且剂量相对足月儿要大,同时要密切监测维生素D和钙磷代谢情况,根据情况调整补充方案。
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等影响维生素D和钙磷吸收的疾病的儿童,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维生素D等的补充剂量,并加强对骨骼情况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佝偻病相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