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斜颈是什么
小儿先天性斜颈是小儿颈部常见先天性畸形,表现为头向一侧倾斜、面部向另一侧旋转,病因有宫内和分娩因素,临床表现有头部倾斜、颈部肿块、面部不对称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治疗分非手术(按摩、体位矫正)和手术,预后大多较好,小儿患者护理治疗需遵医嘱、注意动作轻柔、观察病情并定期复诊及提供良好生活环境
一、定义
小儿先天性斜颈是一种小儿颈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主要表现为患儿的头向一侧倾斜,面部向另一侧旋转。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短缩有关,导致颈部肌肉挛缩,进而引起头部位置异常。
二、病因
1.宫内因素:胎儿在宫内位置异常,头部向一侧偏斜,长时间受压可能影响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导致局部缺血、纤维化,从而引发先天性斜颈。例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少等情况可能增加胎儿在宫内发生位置异常的概率,进而增加小儿先天性斜颈的发病风险。
2.分娩因素: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头部受到过度的牵拉或挤压,可能损伤胸锁乳突肌,引起出血、血肿,随后血肿机化、纤维化,使胸锁乳突肌挛缩,导致斜颈。如臀位分娩时,胎儿头部娩出过程中受到的力量不当可能导致胸锁乳突肌受损。
三、临床表现
1.头部倾斜:出生后即可发现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随着年龄增长,倾斜和旋转畸形可能逐渐加重。例如,3个月左右的婴儿可能就能明显观察到头部持续偏向一侧的情况。
2.颈部肿块:部分患儿在胸锁乳突肌内可触及肿块,质地较硬,呈椭圆形或圆形,一般无压痛。肿块通常在出生后2-4周出现,数周后可逐渐消退,但胸锁乳突肌挛缩的情况可能持续存在。
3.面部不对称:长期头部倾斜可导致患儿面部发育不对称,患侧面部较短小,健侧面部相对较长,双眼、双耳的位置也可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一般在1岁以后较为明显。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来初步诊断。观察头部倾斜和面部不对称情况,触摸胸锁乳突肌是否有挛缩的肿块。例如,可发现胸锁乳突肌紧张、缩短,头部活动受限,向患侧旋转和向健侧侧屈时受限明显。
2.超声检查:超声可清晰显示胸锁乳突肌的形态、厚度及内部结构,有助于明确胸锁乳突肌是否存在纤维化、挛缩等情况,对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一般在出生后即可进行超声检查,以观察肌肉的变化情况。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按摩:通过轻柔的按摩手法,放松胸锁乳突肌,改善肌肉挛缩情况。按摩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每日多次,每次持续一定时间。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体位矫正: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调整患儿的体位来纠正斜颈。例如,在喂奶、睡眠时,让患儿的头部朝向健侧,利用重力作用辅助矫正头部倾斜。对于新生儿和婴儿,这种体位矫正方法较为重要,且应长期坚持。
2.手术治疗:如果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患儿年龄较大(一般1岁以上),胸锁乳突肌挛缩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主要是切断挛缩的胸锁乳突肌,解除肌肉对头部的牵拉限制,术后配合康复训练以促进颈部功能恢复。
六、预后
大多数患儿经过早期合理的治疗,预后较好。非手术治疗为主的患儿,通过按摩、体位矫正等方法,一般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恢复正常的颈部外观和功能。手术治疗的患儿,在术后配合康复训练,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面部不对称等永久性的外观改变,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
七、特殊人群(小儿)注意事项
小儿先天性斜颈的患儿多为婴幼儿,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按摩和体位矫正,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患儿颈部皮肤和肌肉。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头部倾斜和面部发育情况,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诊,评估治疗效果,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要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保证正确的喂养和睡眠姿势,促进患儿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