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和湿疹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皮炎与湿疹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特点、病因及诊断鉴别等方面存在差异。皮炎包括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史,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发病机制主要是Ⅳ型超敏反应)和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油腻性鳞屑,与皮脂腺分泌等有关);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皮疹多形性、对称分布、瘙痒剧烈,内在因素有遗传易感性等,外在因素有环境过敏原等;接触性皮炎与湿疹鉴别点为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史、皮损局限,湿疹多无明确接触史、皮疹对称广泛;脂溢性皮炎与玫瑰痤疮鉴别点为玫瑰痤疮无油腻性鳞屑;湿疹与神经性皮炎鉴别点为神经性皮炎先瘙痒后苔藓样变、皮疹局限。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皮炎:是指皮肤对于化学制剂、蛋白、细菌与真菌等种种物质的变应性反应,可由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引起,如接触性皮炎多因皮肤接触如油漆、某些化工原料、某些植物(如漆树、荨麻等)、某些动物皮毛等致敏原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其发病机制主要是Ⅳ型超敏反应。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内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外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外界刺激,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免疫失衡等有关,涉及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参与。
二、临床表现特点
皮炎
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损多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等,去除接触物后,病情易好转。例如接触某些金属首饰后,耳部出现红斑、瘙痒等表现。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面部、胸部等,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多见于青壮年,与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
湿疹
湿疹的皮疹具有多形性,急性期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渗出,亚急性期以丘疹、鳞屑、结痂为主,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瘙痒剧烈,且瘙痒程度往往较皮炎更为明显,搔抓后容易出现糜烂、渗出等情况。湿疹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对称分布是其特点之一,如双手背对称出现湿疹样改变。不同年龄阶段的湿疹表现有一定差异,婴幼儿湿疹多发生在头面部,儿童及成人湿疹可发生在身体更多部位。
三、病因差异
皮炎
接触性皮炎:病因主要是接触外界物质,不同个体对接触物质的敏感程度不同,有特定的接触史是重要特点,如对某些化妆品过敏的人,使用该化妆品后就可能发生接触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与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马拉色菌等微生物的定植与感染,遗传因素以及神经调节等有关,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腺分泌增加,易诱发脂溢性皮炎。
湿疹
内在因素包括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如父母有过敏史的人,子女患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免疫功能异常,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可能并发湿疹;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湿疹样表现。外在因素包括环境中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刺激原(如肥皂、洗涤剂等),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频繁热水烫洗皮肤等都可能诱发湿疹。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皮炎:接触性皮炎主要依据接触史和典型的接触部位皮损表现进行诊断;脂溢性皮炎根据好发部位、典型皮损表现及临床表现等综合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真菌学检查等排除其他真菌感染性疾病。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剧烈等)、病程等进行诊断,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皮疹的疾病。
鉴别诊断
皮炎中的接触性皮炎需与湿疹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史,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而湿疹多无明确接触史,皮疹对称分布,范围更广泛;脂溢性皮炎需与玫瑰痤疮等鉴别,玫瑰痤疮好发于面中部,以红斑、丘疹、脓疱为主,无油腻性鳞屑。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鉴别,神经性皮炎常先有瘙痒,搔抓后出现苔藓样变,皮疹局限,多发生在颈侧、肘部、骶尾部等部位,与湿疹的多形性皮疹、对称性分布等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