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蚕豆病的临床表现
急性溶血发作期有面色苍白、黄疸、血红蛋白尿、发热等表现;慢性溶血有贫血、脾肿大等表现;不同年龄儿童表现有差异,新生儿期黄疸早重、伴贫血等,婴幼儿期症状更明显,学龄期较典型;蚕豆病患儿需避免诱因、定期监测、预防感染。
一、急性溶血发作期表现
1.症状表现
面色苍白:由于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儿童会出现面色苍白的表现,这是因为机体为了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会重新分配血流,导致面部供血相对减少。常见于G-6-PD缺乏症患儿在食用蚕豆等诱因作用下,短时间内红细胞大量破坏,迅速出现贫血症状,面色苍白较为明显。
黄疸:血清胆红素升高是导致黄疸的原因。红细胞破坏释放出大量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胆红素沉积在皮肤和巩膜等组织中,引起黄疸。患儿皮肤、巩膜可出现黄染,一般在溶血发作后1-2天内出现,程度可因溶血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血红蛋白尿:当血管内溶血时,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后,游离血红蛋白从尿液中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尿液外观呈酱油色或浓茶色,这是蚕豆病急性溶血发作较为特征性的表现之一,是因为红细胞在血管内被破坏,血红蛋白直接进入尿液导致。
发热:部分患儿在溶血发作时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39℃左右,这是由于溶血反应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等因素引起的。
二、慢性溶血表现
1.症状表现
贫血:呈慢性、轻度到中度贫血状态。患儿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因为长期慢性贫血导致机体供氧不足,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代谢。表现为面色、甲床、睑结膜等部位苍白,活动后易出现气促等表现。这是因为红细胞持续破坏,骨髓造血虽然在代偿,但不能完全弥补红细胞的丢失,长期处于贫血状态。
脾肿大:脾脏是破坏红细胞的重要器官,慢性溶血时,脾脏长期处于充血、肿大状态。可在腹部触及肿大的脾脏,随着病情进展,脾肿大可能会逐渐加重。这是因为红细胞不断被破坏,脾脏内的巨噬细胞不断吞噬破坏的红细胞,导致脾脏增生、肿大。
三、不同年龄儿童的表现差异
1.新生儿期
新生儿患蚕豆病时,可能表现为黄疸,且黄疸出现时间较早,程度可能较重。因为新生儿的肝脏代谢功能相对不完善,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较弱,溶血产生的胆红素更容易在体内积聚。同时,可能伴有贫血,面色苍白等表现相对新生儿本身肤色可能更明显。
2.婴幼儿期
婴幼儿对溶血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急性溶血发作时症状可能更明显,如面色苍白更为显著,发热也可能较为突出。而且由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和各脏器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溶血可能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容易出现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情况。
3.学龄期儿童
学龄期儿童相对症状表现可能相对较典型,如能更清楚表达自身不适,如出现面色苍白、尿液颜色改变等情况能及时告知家长。但总体表现与其他年龄段儿童类似,仍会有贫血、黄疸等表现,同时要注意其在学校等生活环境中避免接触蚕豆等诱因。
四、特殊人群(蚕豆病患儿)的注意事项
1.避免诱因
蚕豆病患儿需严格避免食用蚕豆及其制品,同时也要避免接触可能含有蚕豆成分的物品。因为食用蚕豆或接触相关物质后很容易诱发溶血发作。在生活环境中要注意排查可能的蚕豆相关诱因,如有的家庭用蚕豆制作的豆瓣酱等食物也可能导致患儿发病。
2.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血常规、胆红素等指标。对于慢性溶血的患儿,通过监测血常规可以了解贫血的程度变化,监测胆红素可以评估黄疸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或处理方案。特别是在有感染等其他诱因存在时,更要加强监测,因为感染等情况可能会加重溶血。
3.预防感染
注意预防感染,因为感染是蚕豆病患儿溶血发作的常见诱因之一。要让患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去人员密集、易感染的场所。感染可能会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诱发红细胞的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