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康复怎么治疗
中风康复涵盖多方面内容,早期需全面评估且因患者差异有不同侧重点;运动康复分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做良肢位摆放,恢复期有主动运动、辅助运动及器械训练等且考虑患者基础疾病、性别等差异;物理因子治疗包括电刺激疗法和温热疗法,需根据患者情况谨慎选择;语言吞咽康复针对相应障碍进行训练且考虑特殊病史患者;认知康复针对不同认知障碍类型开展,老年患者有其训练特点;心理康复关注患者心理问题并个性化干预;康复环境要改造得安全便利,家庭需支持患者康复且家属可发挥不同作用共同助力患者康复。
一、康复评估
1.早期评估:中风后应尽早进行全面的康复评估,包括神经系统功能评估(如NIHSS评分)、运动功能评估(如Fugl-Meyer评估量表)、认知功能评估、吞咽功能评估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其康复评估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更需关注平衡和跌倒风险评估,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可能需更细致的肺部功能相关评估来辅助康复。
二、运动康复
1.急性期运动康复:在中风急性期(一般指发病后1-2周内),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良肢位摆放,保持关节的良好体位,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摆放体位需考虑其身体柔韧性等特点,比如儿童患者因骨骼肌肉发育尚未成熟,体位摆放需更轻柔精准。
2.恢复期运动康复
主动运动训练:当患者病情允许时,逐步进行主动运动训练,从简单的床上翻身、坐起开始,逐渐过渡到站立、步行训练等。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在运动训练时需注意血糖的监测和调整,避免因运动导致低血糖等不良事件。
辅助运动及器械训练:可借助康复器械如平衡板、滑轮系统等进行辅助运动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和改善运动协调性。不同性别患者在运动康复的强度和方式选择上可能因身体机能差异略有不同,一般女性可能相对更适合从较轻柔的器械训练开始逐步增加强度。
三、物理因子治疗
1.电刺激疗法:利用低频或中频电刺激等方式,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对于老年患者,电刺激的参数选择需更谨慎,避免刺激强度过大引起不适。
2.温热疗法:如红外线照射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有皮肤疾病史的患者在进行温热疗法时需特别注意皮肤状况,避免加重皮肤问题。
四、语言吞咽康复
1.语言康复:若患者存在语言障碍,可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词语理解和表达训练等。对于有认知障碍病史的患者,语言康复训练需结合认知康复同步进行,以提高训练效果。
2.吞咽康复:对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早期可进行吞咽姿势调整训练、吞咽肌群训练等。有脑血管畸形病史的患者在吞咽康复训练时需注意动作幅度和力度,防止诱发脑血管意外风险。
五、认知康复
1.针对不同认知障碍类型:若患者存在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等方面的认知障碍,可采用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法,如注意力训练游戏、记忆训练卡片等。老年患者认知功能衰退相对更明显,在认知康复训练中可适当增加趣味性和重复性训练来提高效果。
六、心理康复
1.关注患者心理状态:中风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需进行心理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对于有长期精神压力生活方式的患者,心理康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和更个性化的干预措施,要充分考虑其既往心理状况和社会支持系统等因素来制定康复方案。
七、康复环境与家庭支持
1.康复环境改造:为患者营造安全、便利的康复环境,如安装扶手、调整家具布局以方便患者活动。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家庭,需确保居住环境无障碍物,便于患者在家庭内进行康复训练。
2.家庭支持:家属需参与到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学习康复护理知识和技巧,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不同性别家属在参与康复支持时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如男性家属可能更擅长协助进行一些体力性的康复辅助操作等,但都需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