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多见于4-12岁儿童且男孩发病率高,全球发病率约1%-7%呈上升趋势。其病因与遗传、神经生化、心理、脑结构或功能异常等有关,临床表现有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依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包括心理行为、药物及康复治疗,大多预后良好但少数会持续至成年,特殊人群中家长、学校需给予关心支持,要关注症状变化定期复诊。
一、定义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无目的、快速、重复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常表现为眨眼、耸鼻、歪嘴、耸肩、甩手、踢腿等;发声性抽动可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发出哼声、犬吠声等。
二、流行病学特点
1.发病年龄:多见于4-12岁儿童,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
2.发病率:全球范围内儿童抽动症的发病率约为1%-7%,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儿童抽动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约50%-85%的患儿有阳性家族史,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
2.神经生化因素: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例如,多巴胺代谢异常可能导致抽动症状的出现。
3.心理因素:儿童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力大的环境中,如家庭关系不和睦、学习压力过重等,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4.脑结构或功能异常:脑部某些区域如基底节等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与儿童抽动症的发生相关,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患儿基底节等部位存在形态和功能的改变。
四、临床表现
1.运动性抽动
简单运动性抽动:通常涉及单个肌肉或肌群,如眨眼(表现为频繁地快速闭眼)、耸鼻(不自主地皱鼻)、歪嘴(面部肌肉不自主扭曲)等。
复杂运动性抽动:表现为较完整的或有目的的运动行为,如跳跃、触摸物品、旋转身体等,动作相对复杂且协调。
2.发声性抽动
简单发声性抽动:如清嗓子、咳嗽、哼声等单一的发声动作。
复杂发声性抽动:表现为有意义的词语、句子,甚至是秽语(不自主地说出淫秽、侮辱性语言等)。
五、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的病史、抽动症状的表现形式、发病过程等,同时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舞蹈病、癫痫肌阵挛等。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1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等。
六、治疗原则
1.心理行为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向患儿及家长解释疾病的性质,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让患儿和家长正确认识疾病,避免过度关注抽动症状,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
行为疗法: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放松训练等。例如习惯逆转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意识到抽动行为并学会用替代行为来对抗抽动;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可以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减少抽动发作。
2.药物治疗:当抽动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时,可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氟哌啶醇、硫必利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镇静、锥体外系反应等。
3.康复治疗:如感觉统合训练等,有助于改善患儿的神经运动功能和心理状态,对缓解抽动症状可能有一定帮助。
七、预后
大多数儿童抽动症患儿的预后良好,症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轻或消失。但也有少部分患儿的症状可能会持续到成年,甚至影响到社交、学习和工作等方面。预后情况与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及时治疗、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儿童抽动症患儿,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避免对患儿进行指责、打骂等,以免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在学校中,老师和同学也应该给予患儿包容和支持,不要歧视患儿,帮助患儿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症状变化,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