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烧伤需进行现场初步处理(脱离热源、冷疗)、创面处理(保护创面、清创)、补液治疗(计算补液量、选择补液途径)、抗感染治疗(创面和全身抗感染)、营养支持(满足营养需求、选择营养支持途径)及并发症防治(休克、肺部并发症、创面愈合相关并发症防治)
一、现场初步处理
1.脱离热源:迅速使患儿脱离热源,如脱去着火或被热液浸渍的衣物,若衣物与创面粘连紧密,不可强行撕脱,应剪开未粘连部分。对于小火苗烧伤,可用大量清水冲洗或用湿毛巾等覆盖降温。小儿皮肤娇嫩,在脱离热源过程中要轻柔操作,避免加重皮肤损伤。
2.冷疗:尽快进行冷疗,将烧伤部位用流动的凉水冲洗或浸泡在冷水中,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可减轻创面疼痛、减少渗出和进一步损伤。但要注意小儿对寒冷刺激的耐受程度,若出现寒战等不适,应及时停止冷疗。
二、创面处理
1.保护创面:用干净的纱布、敷料等覆盖创面,避免创面污染。选择柔软、吸水性好的敷料,对于小儿头部等特殊部位,要注意固定方式,确保敷料牢固且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2.创面清创:在医院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创面清创,去除创面的异物、坏死组织等。清创过程中要注意小儿的配合度,可采用适当的安抚措施,如给予玩具等分散注意力,操作要轻柔,减少对小儿的刺激。
三、补液治疗
1.补液量计算:根据小儿烧伤的面积和体重计算补液量。小儿烧伤后补液遵循晶体液、胶体液和电解质液合理搭配的原则。例如,烧伤面积小的患儿,主要通过口服补液盐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于中、重度烧伤患儿,需要通过静脉途径补液。补液量要根据患儿的反应进行调整,密切观察尿量、精神状态等指标来评估补液效果。
2.补液途径:轻度烧伤可通过口服补液;中、重度烧伤需要静脉补液,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对于小儿要选择粗细合适、易固定的血管,如头皮静脉等,输液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输液过快引起心衰等并发症。
四、抗感染治疗
1.创面抗感染:根据创面情况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如局部涂抹抗菌药膏等。要注意小儿皮肤的通透性,选择对小儿刺激性小的抗菌药物。定期观察创面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若出现感染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全身抗感染:对于严重烧伤患儿,可能需要全身应用抗菌药物,用药时要考虑小儿的肝肾功能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小儿肝肾功能有严重影响的药物。
五、营养支持
1.营养需求:小儿烧伤后代谢率增高,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热量、维生素等的摄入,蛋白质摄入要充足,以促进创面愈合和机体恢复。对于能进食的小儿,提供富含营养的食物,如优质蛋白质食物(牛奶、鸡蛋、鱼肉等)、新鲜蔬菜水果等;对于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的小儿,可能需要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支持的方式保证营养供给。
2.营养支持途径:口服是最佳的营养支持途径,尽量鼓励小儿经口进食。对于无法经口进食的小儿,鼻饲要注意操作规范,防止误吸等并发症;静脉营养支持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合理配置营养液,监测小儿的营养状况和相关指标,如体重、血清蛋白等,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六、并发症防治
1.休克防治:中、重度烧伤容易发生休克,除了补液治疗外,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一旦出现休克表现,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如加快补液速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2.肺部并发症防治:对于吸入性损伤的小儿,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等操作。定期进行肺部听诊,鼓励患儿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3.创面愈合相关并发症防治:注意观察创面愈合情况,防止创面感染、加深等。对于小儿好动的特点,要采取措施防止创面再次损伤,如适当约束等,促进创面顺利愈合。同时,注意预防瘢痕形成等后期并发症,可在创面愈合后早期采取一些预防瘢痕的措施,如使用抗瘢痕药物等,但要根据小儿的年龄和皮肤情况谨慎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