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梭菌引起什么症
破伤风由厌氧菌破伤风梭菌感染引起,临床表现有潜伏期、前驱期、发作期,不同人群有特点,诊断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鉴别包括化脓性脑膜炎、狂犬病等,预防需正确处理伤口、主动免疫(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和被动免疫(伤口污染严重等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人免疫球蛋白)。
一、临床表现
1.潜伏期:通常为7~8天,但也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在断脐后7日左右发病,故俗称“七日风”。
2.前驱期:患者常有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等症状。
3.发作期:典型的症状是在肌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阵发性强烈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相应出现的征象为: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蹙眉、口角下缩、咧嘴“苦笑”、颈部强直、头后仰;当背、腹肌同时收缩,因背部肌群较为有力,躯干因而扭曲成弓、结合颈、四肢的屈膝、弯肘、半握拳等痉挛姿态,形成“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膈肌受影响后,发作时面唇青紫,通气困难,可出现呼吸暂停。上述发作可因轻微的刺激,如光、声、接触、饮水等而诱发。患者神志清楚,表情痛苦,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强烈的肌痉挛,可使肌断裂,甚至发生骨折。膀胱括约肌痉挛可引起尿潴留。持续的呼吸肌和膈肌痉挛,可造成呼吸骤停。患者死亡原因多为窒息、心力衰竭或肺部并发症。
二、特殊人群特点及相关情况
1.新生儿:新生儿破伤风多因接生时脐带消毒不严格所致。新生儿破伤风的临床表现除了上述典型的肌痉挛外,还可能出现吸吮困难,因为咀嚼肌痉挛导致新生儿无法顺利吸吮乳汁。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进展往往较快,病死率较高。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的安静,减少对新生儿的刺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进行护理操作,预防交叉感染。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破伤风梭菌后,病情可能发展较为隐匿,前驱期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而且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在发生肌痉挛等情况时,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等方面的并发症风险增加。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和各器官功能情况。
3.孕妇:孕妇感染破伤风梭菌后,除了自身会出现破伤风的典型症状外,还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因为破伤风痉挛毒素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导致胎儿宫内缺氧等情况。在处理上,要权衡治疗破伤风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措施。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凡有外伤史,不论伤口大小、深浅,如果伤后出现肌紧张、扯痛、张口困难、颈部发硬、反射亢进等,均应考虑此病的可能。
2.鉴别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虽有“角弓反张”状和颈项强直等症状,但无阵发性痉挛;有剧烈头痛、高热、喷射性呕吐、神志有时不清;脑脊液检查有压力增高、白细胞记数增多等。
狂犬病:有被疯狗、猫咬伤史,以吞咽肌抽搐为主。患者听见水声或看见水,咽肌立即发生痉挛,剧痛,喝水不能下咽,并流大量口涎。
其他:如颞下颌关节炎、子痫、癔症等,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鉴别。
四、预防措施
1.正确处理伤口:对于伤口要及时进行清创处理,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彻底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和脓液等。
2.主动免疫:通过接种破伤风类毒素进行主动免疫。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中,新生儿在出生后3、4、5月龄时各接种1剂百白破疫苗(含有破伤风类毒素),18月龄时加强接种1剂。对于未接受过全程主动免疫的外伤患者,需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进行主动免疫。
3.被动免疫:对于伤口污染严重、受伤前未接受过主动免疫的患者,应尽早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IG)进行被动免疫。TAT过敏者需进行脱敏注射,TIG一般无过敏反应,可直接注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