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原因鉴别诊断
腹泻可由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导致。感染性因素包括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寄生虫(阿米巴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非感染性因素有饮食(喂养不当、食物过敏)、气候、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肠道(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肠道非感染性炎症、药物副作用)、功能性(肠易激综合征、乳糖不耐受)等因素引发。
一、感染性因素导致的腹泻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因,多见于6-24个月婴幼儿,秋冬季节高发。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侵入肠道后,使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受损,影响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导致腹泻,常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病程一般为7-10天。
2.诺如病毒:全年均可发生,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等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以成人和学龄儿童多见。感染后主要引起急性胃肠炎,表现为腹泻、呕吐、恶心、腹痛等,腹泻多为稀水便或水样便,病程相对较短,一般2-3天即可恢复,但易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幼儿园等引起暴发流行。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包括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产毒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多见于婴幼儿和旅游者,常在夏季高发,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细菌产生的肠毒素导致肠道分泌增加,引起水样腹泻,一般无脓血,病程较短。侵袭性大肠杆菌感染可引起类似菌痢的症状,出现黏液脓血便,伴有发热、腹痛等,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
2.沙门菌:常通过食用被污染的禽肉、蛋类等传播,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多为水样便,也可带有黏液或脓血,病程一般1-2周左右。
(三)寄生虫感染
1.阿米巴原虫: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滋养体侵入肠道后引起炎症和溃疡,导致腹泻,大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腥臭味,常伴有腹痛,起病相对较缓慢,病程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可在粪便中检测到阿米巴原虫。
2.蓝氏贾第鞭毛虫:经口感染,多见于儿童和旅游者,寄生在小肠,引起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大便呈稀薄水样,带泡沫和恶臭,病程可长达数周,粪便检查可发现滋养体或包囊。
二、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腹泻
(一)饮食因素
1.喂养不当: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若喂养过多、过少,或突然改变食物种类,如从母乳喂养转为人工喂养,或添加辅食过快等,均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腹泻。例如,人工喂养儿若奶粉冲调过浓或过稀,都可能引发腹泻。
2.食物过敏:如对牛奶、大豆等食物中的蛋白质过敏,可引起肠道过敏反应导致腹泻,常伴有呕吐、皮疹等其他过敏表现,多见于有过敏体质的婴幼儿。
(二)气候因素
天气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等,都可能诱发腹泻。例如,冬季气温较低,婴幼儿腹部保暖不当,容易出现腹泻症状。
(三)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肠道
1.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由于胃肠蠕动加快,可引起腹泻,同时伴有多汗、心悸、消瘦等症状。
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如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腹痛,可伴有黏液脓血便,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多见于青少年及成人。
3.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化疗药物等可引起腹泻,抗生素的使用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起腹泻,化疗药物可能直接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腹泻。
(四)功能性腹泻
1.肠易激综合征:多见于中青年,发病与精神因素、胃肠动力异常等有关,表现为腹痛、腹泻,腹泻多为稀便或糊状便,可伴有便秘与腹泻交替,精神紧张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2.乳糖不耐受:由于体内乳糖酶缺乏,不能完全消化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食用乳制品后可引起腹泻、腹胀等症状,常见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婴儿,以及一些成人因疾病等原因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