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有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表现,运动性抽动包括简单运动性抽动(如眨眼、耸鼻等)和复杂运动性抽动(如蹦跳等);发声性抽动包括简单发声性抽动(如清嗓子等)和复杂发声性抽动(如模仿言语等),部分宝宝还伴有共病表现,且抽动症会对宝宝情绪和心理产生影响,家长需密切关注并给予支持。
一、运动性抽动表现
1.简单运动性抽动:多表现为快速、短暂、突然的单一肌肉或肌群收缩。例如眨眼,可表现为频繁地快速眨眼,这是较为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还可能出现耸鼻,即鼻子快速地抽动;以及点头、摇头等动作,患儿会不自主地出现头部的快速点头或摇头动作;另外,还有可能出现面部肌肉的快速收缩,如咧嘴等。这些简单运动性抽动往往起始比较单一,容易被家长忽视,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逐渐变得复杂。对于婴幼儿来说,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频繁地眨眼,起初可能以为是孩子在调皮或者眼睛进了异物,但如果频繁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就需要引起重视。
2.复杂运动性抽动:是由多个简单运动性抽动组合而成的有目的的动作。比如患儿可能会出现蹦跳、触摸物体、旋转身体等较为复杂的动作。这种复杂的运动性抽动相对简单抽动来说更为明显,会影响孩子的日常活动,例如孩子在行走过程中可能会突然出现蹦跳的动作,或者在接触物体时会有一些奇怪的触摸方式。在年龄较小的宝宝中,复杂运动性抽动可能表现得不太典型,但仔细观察仍能发现与正常动作不同的异常模式。
二、发声性抽动表现
1.简单发声性抽动:主要表现为快速、无意义的发声。例如清嗓子,患儿会不自主地发出清嗓子的声音;还可能出现咳嗽声,这种咳嗽声并非是因为呼吸道有异物等引起的,而是一种不自主的发声;另外,还有可能出现哼哼声等简单的发声表现。简单发声性抽动往往突然出现,频率可能不固定,有时会被误认为是孩子故意发出的声音,但实际上是不自主的。对于宝宝来说,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时不时地清嗓子,一开始可能觉得孩子是在模仿或者故意这样做,但如果频繁出现且排除了呼吸道等局部问题,就要考虑抽动症的可能。
2.复杂发声性抽动:表现为有意义的单词、短语或句子的发声。比如重复别人的话(模仿言语)、说脏话(秽语)等。复杂发声性抽动相对简单发声性抽动更为严重,会对孩子的社交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在宝宝中,如果出现模仿言语或者一些不恰当的、不符合年龄的发声,如突然说出一些不应该说的词语等,需要高度警惕抽动症的可能。而且随着病情发展,复杂发声性抽动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其他相关表现
1.共病表现:部分抽动症宝宝可能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症状。例如孩子在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过于好动,难以安静地坐着。还有些宝宝可能伴有强迫症,出现一些重复的、刻板的行为和观念,如反复检查物品是否摆放正确等。对于不同年龄的宝宝,共病表现的影响程度不同,婴幼儿时期可能主要表现为行为上的异常,而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对学习、社交等产生更明显的影响。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宝宝的整体行为表现,当发现宝宝出现多种异常表现时,要及时带孩子就医评估。
2.情绪和心理影响:由于抽动症的症状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异样眼光,宝宝可能会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例如在幼儿园或学校中,因为抽动症状可能会被其他小朋友嘲笑,从而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长期受抽动症状困扰可能会使孩子出现焦虑情绪,表现为紧张、不安、睡眠不佳等;严重的还可能出现抑郁情绪,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等。不同年龄的宝宝对情绪和心理影响的感受和应对方式不同,家长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心理支持,帮助宝宝缓解因抽动症带来的心理压力。比如对于学龄前儿童,家长可以通过多陪伴、给予正面鼓励等方式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对于学龄儿童,要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社交情况,及时与老师沟通,共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