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与阴道炎的区别
盆腔炎与阴道炎在定义与感染部位、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上有区别。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感染部位在上生殖道,症状有下腹疼痛、分泌物增多等,妇科检查有宫颈举痛等,治疗用抗生素等;阴道炎是阴道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炎症,感染部位在阴道,不同类型症状不同,妇科检查有阴道黏膜充血等,治疗根据类型用抗微生物药物。
一、定义与感染部位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等,感染部位主要在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周围组织等上生殖道。多由下生殖道感染上行蔓延所致,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感染引发。
阴道炎:是阴道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的炎症,感染部位主要在阴道。常见的有细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等,多与阴道内菌群失调、外界病原体侵入等有关,如加德纳菌等感染可引起细菌性阴道炎,假丝酵母菌感染引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毛滴虫感染导致滴虫性阴道炎。
二、临床表现
盆腔炎:症状差异较大,轻者可能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见症状有下腹部疼痛,疼痛多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阴道分泌物增多,可呈脓性;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甚至高热、寒战、头痛、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若有盆腔脓肿形成,可触及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或腹泻、里急后重、排便困难等直肠刺激症状。不同年龄女性表现可能有差异,育龄女性相对更易发病,青春期女性或绝经后女性发病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格外注意。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性卫生、多个性伴侣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盆腔炎发病风险,有宫腔操作史(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的女性也易患盆腔炎。
阴道炎:不同类型症状有所不同。细菌性阴道炎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尤其在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症状为外阴阴道瘙痒、灼痛,阴道分泌物呈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滴虫性阴道炎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外阴瘙痒,可伴有尿频、尿痛等症状。不同年龄女性阴道炎表现也有特点,幼女阴道炎多因卫生不良等原因,症状主要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部分可伴有脓性分泌物;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抵抗力下降,易患阴道炎,症状相对更明显,且易反复。生活方式上,长期使用抗生素、过度清洁阴道、穿紧身化纤内裤等可能增加阴道炎发病风险。
三、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盆腔炎:妇科检查时可见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升高;阴道分泌物检查可发现病原体;超声检查有时可发现输卵管增粗、盆腔积液等异常。对于不同年龄女性,检查时需根据其生理特点调整操作手法等,青春期女性检查需尊重其隐私,尽量采用合适的检查方式。
阴道炎:妇科检查可见阴道黏膜充血等表现。实验室检查方面,细菌性阴道炎可发现线索细胞等;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假丝酵母菌孢子或菌丝;滴虫性阴道炎可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阴道毛滴虫。不同年龄女性阴道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需结合其年龄相关的生理状况,如幼女阴道炎检查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处女膜等。
四、治疗原则
盆腔炎: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使用需遵循经验性、广谱、及时及个体化原则。不同年龄女性用药选择需考虑其生长发育情况及药物对身体的影响,如孕妇患盆腔炎用药需格外谨慎,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
阴道炎:根据不同类型选择局部或全身应用抗微生物药物。如细菌性阴道炎可选用甲硝唑等药物;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选用抗真菌药物,局部或全身用药;滴虫性阴道炎可选用甲硝唑等药物,性伴侣需同时治疗。不同年龄女性用药剂量和方式有所不同,幼女阴道炎多采用局部外用温和药物治疗,绝经后女性用药需考虑雌激素水平等因素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