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过敏的处理方法
皮试阳性时处理方式有分次注射法(脱敏注射法,适用于需注射TAT的皮试阳性患者,分4次递增注射,密切观察反应,儿童更需加强观察)和注射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适用于TAT过敏者,无皮试要求但价格相对高);过敏反应监测要点是注射前后监测生命体征等,处理分轻度(抗组胺药物对症)和重度(立即抢救,儿童按儿科流程);特殊人群中儿童处理要谨慎、专人守护;过敏体质人群要详问过敏史、做好抢救准备;有基础疾病人群处理要考虑基础疾病影响,选药谨慎、监测相关指标。
一、皮试阳性时的处理方式
1.分次注射法(脱敏注射法):适用于皮试阳性但又需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的患者。将TAT分为小剂量并逐渐递增的4次,分别加入生理盐水,每隔20分钟肌内注射1次。在注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面色苍白、皮疹、瘙痒、打喷嚏、咳嗽、呼吸困难、紫绀、头晕、心跳加快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进行脱敏注射时更要加强观察,因为儿童对药物反应可能更为敏感,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相对较高。
2.注射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不需要做皮试,适用于对TAT过敏的患者。它是一种被动免疫制剂,能直接提供针对破伤风毒素的抗体,起到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的作用。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尤其是对TAT过敏的患者,选择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可以避免因皮试阳性而带来的脱敏注射风险,但需要注意其价格相对较高等情况。
二、过敏反应的监测与处理
1.监测要点:无论是采用分次注射法还是使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在注射前后都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同时,要观察患者的局部和全身症状,如注射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全身是否有皮疹、瘙痒、呼吸困难、胸闷等表现。对于儿童,由于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更要频繁观察其精神状态、面色等情况。
2.过敏反应的处理:如果在注射过程中或注射后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对于轻度过敏反应,如局部皮疹、瘙痒等,可以给予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如口服氯雷他定等。对于重度过敏反应,如出现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情况,要立即进行抢救,如皮下注射肾上腺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对于儿童过敏性休克的抢救,要严格按照儿科抢救流程进行,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准确应用抢救药物,确保抢救及时有效。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在处理破伤风过敏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和身体器官功能尚未成熟,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更加谨慎。对于需要进行脱敏注射的儿童,要严格按照递减的剂量进行注射,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要有专人守护,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因为儿童在脱敏注射过程中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概率可能高于成人。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状态,尽量安抚儿童情绪,减少因紧张等因素导致的不适反应加重。
2.过敏体质人群:过敏体质人群本身对多种物质容易产生过敏反应,在处理破伤风过敏时,除了要按照上述常规方法进行处理外,要提前详细询问过敏史,包括对药物、食物等的过敏情况。在进行任何处理前,都要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因为这类人群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更高。在选择破伤风免疫制剂时,要综合评估各种制剂的利弊,如TAT脱敏注射的风险和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的优势等,为过敏体质人群选择更安全有效的处理方案。
3.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处理破伤风过敏时,要考虑到基础疾病可能对过敏反应的影响以及过敏处理措施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患有哮喘的患者在发生过敏反应时,使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加重哮喘症状,所以在选择抗组胺药物等治疗过敏反应的药物时要谨慎。在进行脱敏注射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基础疾病相关指标,如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监测心率、血压变化等,确保在处理破伤风过敏的同时,不对基础疾病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