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是什么病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影响运动与非运动功能,发病与年龄、遗传、环境相关,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诊断,治疗无法根治,需综合药物、手术、康复治疗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定义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运动功能。它是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二、主要症状表现
1.运动症状
震颤:多为静止性震颤,常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动作,安静或休息时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情绪激动时加剧,睡眠时消失。这种震颤与年龄、性别相关,中老年人群更易发生,男性略多于女性。长期患病的患者生活方式会受影响,比如因震颤难以完成精细动作。
肌强直:患者肢体肌肉变得僵硬,活动时感觉阻力增加。可累及全身肌肉,导致患者姿势步态异常,如行走时上肢摆动减少、步距变小,呈慌张步态。
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例如,患者起床、翻身、步行、变换姿势等动作迟缓困难。面部表情肌活动减少,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现“面具脸”。
姿势平衡障碍:在疾病中晚期出现,患者容易跌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尤其对于有既往跌倒病史或行动不便的患者风险更高。
2.非运动症状
感觉障碍:部分患者早期可出现嗅觉减退、肢体麻木、疼痛等。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见的有便秘、多汗、排尿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等。例如,便秘可能长期困扰患者,影响消化功能;体位性低血压可导致患者站立时头晕、眼花,甚至跌倒。
精神、认知障碍:可出现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认知减退、痴呆等。其中抑郁较为常见,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与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及对未来的担忧等因素相关。
三、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神经系统会发生生理性退变,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减少,这是帕金森病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重要原因。一般40岁以后发病风险逐渐增高,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明显升高。
2.遗传因素:约10%的帕金森病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突变可增加患病风险。但遗传因素并非单一决定发病,往往是在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才会发病。
3.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环境毒素可能与帕金森病的发生有关,如农业化学品、工业毒素等。这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和存活,增加患病几率。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医生主要依据患者的典型运动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进行初步判断。同时结合非运动症状表现,辅助诊断。
2.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如脑部肿瘤、脑血管病等导致的类似症状。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通过检测脑内多巴胺转运体(DAT)的功能状态,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在疾病早期,DAT功能就可能出现异常。
五、治疗原则
目前帕金森病无法根治,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多巴胺替代制剂(如左旋多巴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等)、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索等)、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如司来吉兰等)等。不同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发挥作用,缓解帕金森病的各种症状。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运动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脑深部电刺激术(DBS),通过植入电极刺激脑内特定核团,改善运动症状。
3.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等。运动疗法有助于维持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姿势控制;作业疗法可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言语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言语障碍。康复治疗对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尤其对于中老年患者,能延缓功能衰退,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