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髓炎
骨髓炎是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骨骼破坏性炎症,病因包括血源性、创伤性、蔓延性感染;临床表现分急性和慢性,急性有全身及局部感染中毒等症状,慢性有全身一般症状及局部窦道等表现;诊断靠影像学(X线、CT、MRI)和实验室(血常规、血培养)检查;治疗有抗生素和手术(清创引流、死骨清除、骨修复)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要关注骨骼生长,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血糖,老年人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等。
一、病因
1.感染途径
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中的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引发骨髓炎。例如,皮肤疖肿、扁桃体炎等感染灶的细菌可经血流传播至骨骼。儿童的长骨血供丰富,干骺端毛细血管网丰富且血流缓慢,细菌易在此处停留繁殖,所以儿童血源性骨髓炎相对多见。
创伤性感染:开放性骨折、骨骼手术后等创伤使细菌直接侵入骨骼引起感染。对于有开放性骨折的患者,若伤口处理不及时或不彻底,极易发生骨髓炎。
蔓延性感染:邻近的软组织感染蔓延至骨骼,如糖尿病患者足部的感染可蔓延至足部骨骼引发骨髓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局部抵抗力下降,且血液循环可能存在障碍,感染容易向周围组织包括骨骼蔓延。
二、临床表现
1.急性骨髓炎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儿童急性骨髓炎全身症状往往较为明显,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以上,伴有精神萎靡等表现。
局部症状:病变部位疼痛、红肿、皮温升高,肢体活动受限。早期局部疼痛剧烈,呈持续性剧痛,随后局部出现肿胀,皮肤发红发热。
2.慢性骨髓炎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可有间断低热、消瘦、贫血等表现。长期患病的患者由于反复感染,身体消耗较大,可能出现营养状况不佳。
局部症状:局部可见窦道形成,反复流出脓性分泌物,窦道周围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骨骼可能出现变形、增粗等改变,局部仍可能有疼痛、压痛。
三、诊断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后1-2周可出现骨质疏松等改变,随后可见骨质破坏、死骨形成等。儿童急性骨髓炎早期X线可能仅表现为软组织肿胀,骨骼改变出现相对较晚。
CT检查:对于早期骨髓炎的诊断以及死骨、脓肿的定位等比X线更敏感,能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的细微病变。
MRI检查:早期即可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对骨髓炎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能准确判断病变范围。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骨髓炎患者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慢性骨髓炎患者血常规可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贫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血培养:急性骨髓炎患者血培养可能培养出致病菌,有助于明确病原菌,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四、治疗
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急性骨髓炎需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手术治疗
清创引流:对于有脓肿形成的患者,需进行切开引流,清除脓液等感染物质。
死骨清除:当有死骨形成时,需手术清除死骨,促进病灶愈合。
骨修复:对于骨骼破坏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骨移植等骨修复手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骨髓炎多为血源性,由于儿童骨骼生长发育特点,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骨骼的生长情况,避免因骨髓炎导致骨骼畸形等问题。同时,儿童对感染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局部制动等,以促进恢复。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骨髓炎时,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感染的愈合,所以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加强局部感染的处理,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不利于感染的控制。
3.老年人:老年人骨髓炎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恢复相对较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