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破伤风针过敏怎么办
首先需明确破伤风针过敏是对破伤风抗毒素(TAT)或人免疫球蛋白过敏,I型超敏反应有速发症状,非速发较缓;对TAT过敏者可考虑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或脱敏注射法(需有抢救设备人员且密切观察);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者使用替代方案需更谨慎;注射前要详问过敏史并预防过敏,过敏发生后要立即停操作,轻度对症处理,重度抢救并记录。
一、明确破伤风针过敏的判断与分类
首先要确定是对破伤风抗毒素(TAT)过敏还是对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过敏。若为I型超敏反应性速发型过敏,会有相应的过敏症状表现,如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严重者可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若为非速发型过敏反应则表现相对较缓。
二、替代方案选择
(一)使用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
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一般不会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因为它是人体免疫球蛋白,血清学反应发生率低。对于有TAT过敏史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预防。其作用机制是直接提供抗体来中和破伤风毒素,适用于对TAT过敏者等情况。但使用前仍需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过敏史等情况。
(二)脱敏注射法(针对TAT过敏者)
1.原理:小剂量多次注射抗原,使体内致敏细胞分期分批脱颗粒,每次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量少,不引起临床症状,当耗尽致敏细胞后,再注射大量抗原也不发生过敏反应。
2.操作步骤:将TAT分为多次,小剂量逐渐增加注射。一般分4-5次,每次间隔20分钟左右。首次用TAT0.1ml加生理盐水0.9ml皮下注射,观察20分钟,无反应则按剂量递增继续注射,如第二次用0.2ml,第三次0.3ml,第四次0.4ml,最后将剩余剂量一次肌内注射。但此方法有一定风险,需在有抢救设备和人员的情况下进行,并且在注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若出现明显不适,应立即停止注射并进行相应抢救。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对过敏反应的耐受能力较弱,若儿童对破伤风针过敏,在选择替代方案时需更加谨慎。使用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相对更安全,但同样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需要进行脱敏注射的儿童,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其在脱敏注射过程中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可能更高,所以操作时要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等,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处理。
(二)孕妇
孕妇对破伤风针过敏时,选择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可能更为合适,因为TAT是马血清制品,可能对胎儿有一定潜在影响,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是人体来源,相对更安全。在使用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前,要详细询问孕妇的过敏史等情况,确保用药安全,同时要密切关注孕妇在使用后的反应,因为孕妇的生理状态特殊,任何微小的异常都可能对妊娠产生影响。
(三)有基础疾病者
对于本身有过敏性疾病病史、心肺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对破伤风针过敏时选择替代方案需格外谨慎。如有过敏性疾病病史者,使用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也要观察是否有新的过敏表现;对于心肺功能不全者,在进行脱敏注射或使用其他药物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密切监测心肺功能指标,如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防止因用药引发心肺功能进一步恶化。
四、预防措施及后续处理
(一)预防过敏发生
在注射破伤风针之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尤其是破伤风针相关的过敏史。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提前做好替代方案的准备,并且在注射过程中及注射后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以便及时发现过敏情况并进行处理。
(二)过敏发生后的后续处理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无论是使用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过程中还是脱敏注射过程中出现过敏,都要立即停止相关注射操作。对于轻度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斑等,可给予抗过敏对症处理,如使用抗组胺药物等;对于重度过敏反应,如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要立即进行抢救,包括保持气道通畅、吸氧、使用肾上腺素等抗休克药物等。并且要对过敏情况进行记录,以便后续患者再次受伤需要预防破伤风时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