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真菌性皮肤病有什么方法
真菌性皮肤病的治疗包括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及其他治疗方法。局部外用抗真菌药有多烯类、唑类、丙烯胺类,分别有不同作用机制和适用情况;系统用药用于局部效果不佳等严重情况,常用伊曲康唑、氟康唑等;其他治疗包括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的一般治疗,以及中药外洗、中药膏剂外用等中医中药治疗,各方法需根据不同人群合理应用。
一、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一)多烯类抗真菌药
1.作用机制: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物质外漏,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例如制霉菌素,其对白色念珠菌等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可用于皮肤念珠菌感染等情况,通过局部涂抹能在皮肤表面形成药物覆盖层,抑制真菌生长。
2.适用情况:适用于浅部真菌引起的皮肤感染,如体癣、股癣等,对于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也有一定疗效,不同年龄人群均可使用,但儿童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过量涂抹导致局部刺激等情况。
(二)唑类抗真菌药
1.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进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如酮康唑,对多种皮肤癣菌、酵母菌等有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等真菌性皮肤病。
2.适用情况: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真菌性皮肤病,包括头癣、手足癣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应用,不过儿童使用时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以减少可能的不良反应。
(三)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1.作用机制: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影响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如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体癣、股癣、手足癣等。
2.适用情况:适用于多种浅部真菌引起的皮肤感染,不同年龄人群均可使用,儿童使用时同样需遵循医生建议,注意药物的使用部位和剂量等情况。
二、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
(一)适应证
当局部治疗效果不佳、感染范围较广或病情较为严重时,可考虑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例如严重的体癣、头癣等情况,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
(二)常用药物及作用
1.伊曲康唑:为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能高度选择性干扰真菌的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合成。可用于治疗一些较为严重的真菌性皮肤病,如甲真菌病合并皮肤真菌感染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使用需考虑年龄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差异等因素,儿童使用需严格评估利弊。
2.氟康唑: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影响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发挥作用,可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等真菌性皮肤病,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应用,但儿童使用时要注意剂量计算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三、其他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真菌容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所以患者应注意保持皮肤患处的清洁干燥,比如勤换洗衣物,尤其是贴身衣物,对于多汗部位要及时擦干等。对于儿童来说,要注意保持皮肤褶皱处的清洁,因为儿童皮肤相对娇嫩,且活动易出汗,更易发生真菌性皮肤病,保持清洁干燥有助于预防和辅助治疗。
2.避免搔抓:搔抓可能会导致皮肤破损,一方面容易使真菌进一步扩散,另一方面可能引起继发细菌感染等情况。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要尽量避免搔抓患处,如果瘙痒明显可以通过轻轻拍打等方式缓解。
(二)中医中药治疗
1.中药外洗:一些中药方剂具有抗真菌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真菌性皮肤病。例如黄柏、苦参等中药煎水外洗,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苦参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作用,对于皮肤真菌感染引起的瘙痒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中药治疗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辨证论治,不同年龄人群使用中药外洗时要注意药物的浓度等情况,儿童使用更需谨慎。
2.中药膏剂外用:部分中药膏剂含有抗真菌的中药成分,可直接涂抹在患处,起到抑制真菌、减轻症状的作用,同样需要在专业指导下使用,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合理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