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三种途径传播,飞沫传播是感染者说话等产生含病毒飞沫在1米内直接进入他人黏膜,环境通风、聚集活动等影响其风险;接触传播包括直接和间接接触,物体污染程度、卫生习惯等影响,儿童因好奇易间接接触感染;气溶胶传播是特定环境中病毒形成可远距离传播的气溶胶,空间通风、人员密度等影响,儿童在高风险环境中因生理特点易受影响,有基础病史人群更易感染。
一、飞沫传播
1.传播机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说话、咳嗽、打喷嚏等过程中,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直径较大,一般在1至5微米左右,可在较短距离(通常1米以内)内直接进入他人的口、鼻等黏膜部位从而造成传播。例如,当一个感染的人近距离对着他人咳嗽,喷出的飞沫中的病毒就有可能被他人吸入而导致感染。不同年龄人群对此的易感性并无本质差异,但儿童由于自身防护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在人群聚集等情况下更易因飞沫传播而感染,比如在学校等儿童集中的场所,如果有感染者存在,就较容易通过飞沫传播使其他儿童感染。
2.影响因素:环境通风情况会影响飞沫传播风险,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飞沫会较快扩散稀释,传播风险相对较低;而在密闭、通风差的环境中,飞沫聚集,传播风险明显增高。生活方式方面,聚集性的社交活动,如多人密闭空间内的聚餐等,会显著增加飞沫传播的几率。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史的人群如果再次接触病毒,也更容易通过飞沫传播而复发感染,同时其周围人群也面临较高风险。
二、接触传播
1.传播机制: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是指与感染者直接的身体接触,如握手等,病毒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皮肤等部位而进入人体;间接接触是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而感染。例如,感染者触摸了被病毒污染的门把手,其他人随后触摸该门把手,再用手触摸自己的眼睛,就可能导致感染。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由于好奇心强,喜欢用手接触各种物体,然后又经常用手接触脸部,所以相对更易通过间接接触感染。性别因素在此传播途径中无明显特殊差异影响。有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接触病毒后更易感染,因为其自身免疫防御能力较弱。
2.影响因素:物体表面的污染程度是关键因素,如果物体表面病毒载量高,接触后感染风险就高。卫生习惯也很重要,如不勤洗手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接触传播风险。在家庭环境中,如果有感染者,其接触过的物品如餐具、毛巾等若未及时清洁消毒,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后就容易感染。对于儿童来说,家长要注意其生活环境中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培养儿童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来降低接触传播风险。
三、气溶胶传播
1.传播机制:在某些特定环境中,如医疗机构的病房、长时间密闭且人员密集的狭小空间等,病毒可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其颗粒直径通常小于5微米,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远距离传播,从而导致他人感染。例如,在没有有效通风的大型室内空间,感染者排出的病毒可逐渐形成气溶胶,其他人吸入后就可能被感染。不同年龄人群在气溶胶传播风险方面,儿童如果处于这样的高风险环境中,由于其呼吸频率相对较快等生理特点,可能会吸入更多含有病毒的气溶胶颗粒,增加感染几率。性别因素对此传播途径影响不显著。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等病史的人群,本身呼吸道防御功能可能较弱,在气溶胶传播环境中更易受影响而感染。
2.影响因素:空间的通风换气情况是核心影响因素,通风良好的空间能快速稀释空气中的气溶胶浓度,降低传播风险;而空间密闭、通风差则会使气溶胶容易积聚,增加传播风险。场所内人员密度也很关键,人员越密集,病毒排放和积聚的可能性越大,气溶胶传播风险越高。例如在大型商场如果通风不良且人员众多,就存在较高的气溶胶传播风险,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需要特别加以防护,如尽量减少在密闭人员密集场所的长时间停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