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伤寒和副伤寒有什么区别
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副伤寒包括甲、乙、丙分别由相应杆菌引起;伤寒潜伏期7-14天,经四期病程,副伤寒甲、乙潜伏期短、症状相对轻,丙症状复杂;两者传染源均为患者和带菌者,经粪-口传播,人群易感,夏秋季多发;诊断靠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细菌学、血清学;治疗均用抗生素,有一般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人诊治有特殊注意事项。
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乙、丙三种,分别由副伤寒甲杆菌、副伤寒乙杆菌、副伤寒丙杆菌引起,副伤寒甲、乙杆菌属于沙门菌属A群,副伤寒丙杆菌属于沙门菌属C群。
临床症状方面
伤寒: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初期为病程第1周,起病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伴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极期为病程第2-3周,常有高热(持续39-40℃)、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循环系统症状(可有相对缓脉等)、肝脾肿大等,部分患者在病程第7-10天可能出现玫瑰疹;缓解期为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症状逐渐减轻;恢复期为病程第5周以后,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一般需1-3周康复。
副伤寒甲、乙:潜伏期较伤寒短,一般为1-10天。临床症状与伤寒相似,但病情相对较轻,发热多为驰张热型,玫瑰疹出现较早、较多、较大且分布较广,胃肠道症状较为明显,如呕吐、腹泻等较常见,病程较短,一般为3-4周。副伤寒丙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可表现为伤寒型、急性胃肠炎型和脓毒血症型。伤寒型症状与伤寒相似;急性胃肠炎型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等;脓毒血症型常见于体弱儿童,起病急,寒战、高热,热型不规则,常有迁徙性化脓性病灶,如关节炎、骨髓炎、脓胸等。
流行病学方面
伤寒:传染源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带菌者包括潜伏期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和慢性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是传播伤寒的重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和食物是主要传播媒介,日常生活接触也可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壮年发病较多,发病季节以夏秋季多见。
副伤寒:传染源为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也是粪-口途径,人群普遍易感,其流行病学特点与伤寒有相似之处,但副伤寒的发病率一般较伤寒低,发病季节也以夏秋季为主,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
诊断方面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伤寒患者白细胞计数一般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且其消长情况可作为判断病情和疗效的指标之一;副伤寒患者血常规改变与伤寒类似,但可能相对较轻。
细菌学检查:伤寒和副伤寒的确诊均依赖于细菌学检查。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的分离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可采取血液、骨髓、粪便、尿液等标本进行培养。发病1-2周时血液培养阳性率较高,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液培养更高,尤其适用于已用抗生素治疗而血液培养阴性者;粪便培养在病程第2周后阳性率逐渐增高,第3-4周阳性率最高。
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副伤寒的肥达反应也可出现相应抗体的升高,但需要注意与其他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此外,还有其他血清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用于检测特异性抗体。
治疗方面
两者的治疗均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等,但需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该类药物(符合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药物,如头孢曲松等。同时,都需要注意隔离、休息、饮食等一般治疗措施,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供应等。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更加谨慎,细菌学检查时要注意标本采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孕妇感染伤寒或副伤寒时,用药需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病情可能更易加重,诊断时要及时准确,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