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繁殖产生毒素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其病因包括病原菌及机体因素;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发热、寒战等)和局部表现(局部病灶相应症状);诊断靠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培养等)和病原学检查;治疗包括抗感染和支持治疗;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及管理基础疾病。
一、病因
1.病原菌方面
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健康状况的人群病原菌有所差异。例如,新生儿败血症可能由B族链球菌等感染引起;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可能更容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
人体皮肤、黏膜等屏障受损时,病原菌容易侵入。如皮肤创伤、胃肠道黏膜破损等情况,都可能成为病原菌进入血液循环的途径。
2.机体因素
年龄因素: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这两类人群相对更易发生败血症。新生儿的皮肤和黏膜薄嫩,屏障功能差,而且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减少;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细胞功能降低,对病原菌的清除能力减弱。
基础疾病影响: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病原菌侵袭而引发败血症。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有利于病原菌生长繁殖;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等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二、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发热是常见表现,可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到39℃以上,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低热。不同病原菌感染引起的发热特点可能略有不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多为弛张热,而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多为稽留热。
患者还可能出现寒战、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这是因为病原菌及其毒素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导致全身代谢紊乱和不适。
2.局部表现
若病原菌由局部病灶侵入血液,局部病灶可能有相应表现。如皮肤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局部皮肤可见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肺部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可能有咳嗽、咳痰、胸痛等呼吸道症状。
三、诊断
1.血液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能伴有核左移现象。例如,严重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明显升高,而一些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白细胞总数可能正常或降低,但中性粒细胞比例仍升高。
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通过采集患者血液进行培养,若能培养出病原菌,即可明确诊断。但血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在等待结果期间可根据经验使用抗生素。
2.病原学检查
除了血培养,还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查,如痰培养、尿液培养、脑脊液培养等,以明确病原菌的来源和种类。
四、治疗
1.抗感染治疗
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在未获得病原学结果前,可根据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覆盖可能的病原菌。例如,对于社区获得性败血症,可能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对于医院获得性败血症,可能需要选用针对耐药菌的抗生素。
2.支持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体液丢失情况补充相应的液体和电解质,以维持内环境稳定。
加强营养支持,给予患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途径补充营养。
五、预防
1.个人卫生方面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损伤,若有皮肤损伤应及时消毒处理。例如,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擦伤、刺伤等,一旦发生皮肤损伤,可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注意口腔卫生,勤刷牙、漱口,预防口腔感染。口腔是病原菌容易侵入的部位之一,良好的口腔卫生可减少口腔内病原菌的滋生。
2.基础疾病管理
对于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发展。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恶性肿瘤患者要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定期复查。
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要注意避免接触感染源,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的免疫增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