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什么病
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等病原体引起,具发热、出血等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主要是汉坦病毒,传播途径有动物、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临床分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等型,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支持对症和抗病毒,预防要防鼠灭鼠、做好个人防护、接种疫苗,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要点。
一、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1.病原体:引发出血热的病原体主要是汉坦病毒,根据病毒抗原性和基因特征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血清型,不同血清型引起的出血热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
2.传播途径
动物传播: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可通过鼠类的唾液、尿液、粪便等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人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后,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人体;另外,被鼠类咬伤也可直接感染。
呼吸道传播:含有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后可导致感染。例如,在鼠类活动频繁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气溶胶传播的风险较高。
消化道传播:人食用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病毒可经消化道黏膜侵入人体。
二、临床分型与表现
1.肾综合征出血热
发热期:患者多有突然发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同时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以及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此期一般持续3~7天。
低血压休克期:多发生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患者出现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发生休克,同时可伴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表现,该期一般持续1~3天。
少尿期:一般发生在病程的5~8天,患者出现少尿或无尿,同时可伴有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2~5天。
多尿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患者进入多尿期,每日尿量明显增多,此期可分为移行期、多尿早期和多尿后期,一般持续7~14天,此期若不注意水电解质补充,可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恢复期:经过多尿期后,患者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各项症状体征逐渐消失,一般需要1~3个月身体才能完全恢复,部分患者可能会留有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后遗症。
2.汉坦病毒肺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等前驱症状,随后迅速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病情进展快,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肺部影像学检查可见间质性肺炎等改变。
三、诊断与治疗
1.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等;血清学检查可检测到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病毒核酸检测可发现病毒核酸。
影像学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胸部X线或CT等检查,有助于了解肺部等脏器的病变情况。
2.治疗
支持对症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病期的表现进行相应治疗,如发热期进行物理降温或适当退热治疗;低血压休克期进行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等治疗;少尿期进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肾衰竭等治疗;多尿期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恢复期加强营养支持等。
抗病毒治疗:早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利巴韦林等药物,可能会减轻病情、缩短病程。
四、预防措施
1.防鼠灭鼠: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堵塞鼠洞,设置捕鼠器等,减少鼠类的滋生和活动,是预防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2.做好个人防护:在接触可能被鼠类污染的物品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手套、口罩等,避免直接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食用食物前要确保食物清洁,避免食用被鼠类污染的食物。
3.疫苗接种: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有效的特异性措施,高危人群如疫区的居民、从事鼠类相关工作的人员等应及时接种疫苗。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应特别注意防鼠灭鼠和个人防护;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需更加重视预防;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如经常进入鼠类活动频繁区域的人群,要强化防鼠等预防措施;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出血热后,病情变化可能更为复杂,需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