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斜颈是怎么回事
小儿斜颈是颈部向一侧倾斜的畸形,分先天性肌性斜颈和骨性斜颈等,肌性斜颈多因胎位异常、分娩损伤致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短缩,骨性斜颈与颈椎发育异常有关;临床表现有颈部肿块、斜颈、颈部活动受限;通过体格检查、超声及X线等诊断;治疗分非手术(按摩、体位矫正)和手术(半岁以上保守无效者);预后与治疗时机有关,非手术对半岁内多有效,手术需康复锻炼;预防需孕期注意胎位、分娩避免胎儿头部过度牵拉,需早期发现治疗,选合适方法,关注患儿情况给予护理康复指导。
一、定义与分类
小儿斜颈是指小儿颈部向一侧倾斜的畸形,可分为先天性肌性斜颈和先天性骨性斜颈等类型。先天性肌性斜颈较为常见,多因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短缩导致。
二、病因
1.先天性肌性斜颈病因
胎位异常:胎儿在子宫内胎位不正,头部长时间向一侧偏斜,影响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导致局部缺血、纤维化、短缩。例如,在多胎妊娠、羊水过少等情况下,胎儿在子宫内活动受限,容易出现胎位异常,增加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生风险。
分娩损伤:分娩过程中,胎儿头部受到过度牵拉,导致胸锁乳突肌出血、血肿机化、纤维化。如臀位分娩时,胎儿头部娩出困难,可能对胸锁乳突肌造成牵拉损伤。
2.先天性骨性斜颈病因:多与颈椎发育异常有关,如颈椎椎体畸形等,这类情况相对较少见。
三、临床表现
1.颈部肿块:多数患儿在出生后1-2周可发现胸锁乳突肌中下段有椭圆形或圆形肿块,质硬,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
2.斜颈: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面部不对称,患侧面部短小,健侧面部丰满;患侧眼睛位置低于健侧眼睛等表现。
3.颈部活动受限:患儿颈部向患侧旋转及向健侧侧屈均受限。
四、诊断
1.体格检查:通过观察颈部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以及颈部活动受限的情况来初步判断。例如,触摸胸锁乳突肌有无挛缩、硬结等。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胸锁乳突肌的形态、厚度等情况,有助于诊断先天性肌性斜颈,能发现胸锁乳突肌增厚、挛缩等改变。
X线检查:对于先天性骨性斜颈,可通过X线检查观察颈椎的形态结构,明确是否存在颈椎椎体畸形等异常。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按摩:适用于半岁以内的患儿。由专业人员进行手法按摩,通过按摩可缓解胸锁乳突肌的挛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斜颈症状。例如,每天可进行数次轻柔的按摩操作,包括对胸锁乳突肌的揉捏、拉伸等手法,但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对患儿造成损伤。
体位矫正: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患儿调整体位,如在患儿睡眠时,可在头部两侧放置沙袋等,使其头部保持向健侧旋转、向患侧侧屈的姿势,以纠正斜颈。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要经常调整其头部的位置,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加重斜颈。
2.手术治疗
对于半岁以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胸锁乳突肌切断术等。手术可以松解挛缩的胸锁乳突肌,改善颈部的畸形。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六、预后
1.非手术治疗预后:半岁以内通过积极的按摩、体位矫正等非手术治疗,多数患儿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斜颈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面部不对称等情况也可能逐渐恢复。
2.手术治疗预后:手术治疗后,经过康复训练等,大部分患儿颈部的畸形可得到纠正,但术后仍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来促进颈部功能的恢复。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面部不对称等畸形持续存在,影响患儿的外观和心理发育等。
七、预防
1.孕期注意:孕妇在孕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胎位,可通过适当的运动等方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胎位异常等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分娩过程:分娩时医护人员要注意正确的助产方式,避免对胎儿头部造成过度牵拉,减少分娩损伤导致小儿斜颈的发生风险。
小儿斜颈需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要关注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生长发育等情况,给予适当的护理和康复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