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的表现
川崎病临床表现多样,有持续性发热(多39℃以上,稽留热或弛张热,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无效)、双侧球结合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唇及口腔表现(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手足急性期硬性水肿、手掌足底潮红,10天左右手足皮肤膜状脱皮、多形性皮疹(多见于躯干部,无疱疹结痂)、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直径>1.5cm);婴儿期发热可能不典型,手足、皮疹表现隐匿;年长儿症状相对典型但有个体差异;有川崎病家族史或既往无特殊严重感染病史的儿童出现相关表现需警惕川崎病。
川崎病临床表现多样,有持续性发热(多39℃以上,稽留热或弛张热,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无效)、双侧球结合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唇及口腔表现(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手足急性期硬性水肿、手掌足底潮红,10天左右手足皮肤膜状脱皮、多形性皮疹(多见于躯干部,无疱疹结痂)、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直径>1.5cm);婴儿期发热可能不典型,手足、皮疹表现隐匿;年长儿症状相对典型但有个体差异;有川崎病家族史或既往无特殊严重感染病史的儿童出现相关表现需警惕川崎病
一、临床表现
(一)发热
1.特点:多为持续性发热,体温常达39℃以上,呈稽留热或弛张热,一般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这是川崎病最常见的首发表现,由于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发热是机体对血管炎症反应的全身性表现,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等因素参与了发热的持续存在。
(二)球结合膜充血
1.表现:双侧球结合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这是因为血管炎症累及眼部血管,导致球结合膜血管扩张充血。一般在发热后不久出现,可持续整个发热期。
(三)唇及口腔表现
1.口唇: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舌乳头充血、突起,似杨梅状)。这是由于口腔及唇部黏膜血管炎症引起,黏膜充血、干燥皲裂,舌部乳头反应性增生。
2.口腔黏膜: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
(四)手足症状
1.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潮红,10天左右手足皮肤出现膜状脱皮,从指、趾端开始,重者可累及整个手掌和足底。这是因为手足部位血管炎症导致水肿,后期炎症修复过程中出现脱皮现象,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修复过程相关。
(五)皮疹
1.特点:多形性皮疹,可呈红斑、丘疹等,多见于躯干部,不伴有疱疹或结痂。皮疹的出现与全身血管炎导致的皮肤血管反应有关,不同患儿皮疹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具有多形性特点。
(六)颈部淋巴结肿大
1.表现: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直径常>1.5cm。这是因为川崎病的血管炎症累及颈部淋巴结,引起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
二、不同年龄患儿的表现特点
(一)婴儿期
1.婴儿川崎病发热可能更不典型,有时发热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但其他表现可能相对隐匿。例如手足症状可能不典型,皮疹也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要密切观察其他系统表现,因为婴儿免疫系统及血管反应特点与年长儿不同,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二)年长儿
1.年长儿症状相对典型,发热、球结合膜充血、唇及口腔表现、手足症状、皮疹等相对更易识别,但仍需注意个体差异,部分年长儿可能以某一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仅表现为皮疹或仅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容易造成误诊。
三、与生活方式及病史相关的表现注意点
(一)生活方式
1.对于有川崎病家族史的儿童,在出现发热等非特异表现时应高度警惕。正常儿童生活中突然出现长时间发热,且一般情况相对较好但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时,需考虑川崎病可能,因为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生活方式中无特殊直接相关因素,但家族史是重要的病史相关风险因素。
(二)病史
1.既往无特殊严重感染等病史的儿童,出现上述发热伴多系统表现时要考虑川崎病。如果患儿曾有过其他血管炎相关病史,在本次发热时更要排查川崎病,因为基础病史可能影响机体对本次血管炎症反应的表现,需全面评估病史对当前症状的影响,以准确判断是否为川崎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