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症状与治疗
慢性胃炎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消化不良、反酸嗳气等症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去除病因)、药物治疗(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时用四联疗法,儿童一般不常规根除,老年人根除要评估身体状况。
一、慢性胃炎的症状
1.常见症状
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多数患者有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性,与进食关系不一,部分患者进食后可加重或缓解。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多表现为哭闹、拒食等;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疼痛程度可能较轻且不规律。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吸烟、饮酒等可能加重上腹部不适症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上腹部不适可能更为常见且顽固。
消化不良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食欲减退等。例如进食少量食物就感觉腹部饱胀,过早出现饱腹感导致进食量减少。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消化不良出现生长发育受影响,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老年患者可能因消化不良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加重机体虚弱状态。不良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等会加重消化不良症状,有胃病史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可能更易反复。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反酸、嗳气、恶心等症状。反酸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等不适;嗳气是胃内气体经食管排出,发出声响。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使反酸、嗳气等症状有所波动;老年患者胃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更容易出现嗳气等症状。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加重反酸、恶心等症状,有慢性胃炎合并焦虑症的患者这些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二、慢性胃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应保证规律的饮食作息,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证营养均衡;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暴饮暴食,同时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生活方式方面,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和修复,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加重胃黏膜损伤;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因为精神因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在一般治疗中要注意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等,防止交叉感染。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可能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发病,如口腔、咽喉部的慢性感染病灶等。对于有胆汁反流的患者,要避免服用可引起胆汁反流的药物等,减少胆汁对胃黏膜的刺激损伤。不同年龄患者去除病因的措施有所不同,儿童要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龋齿等口腔疾病;老年患者要积极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胃肠道的血液供应等,从而影响慢性胃炎的病情。
2.药物治疗
抑酸剂:可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不适症状,常用的有质子泵抑制剂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减轻胃黏膜的刺激。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需注意,儿童应谨慎使用,优先选择对胃肠道刺激小的药物;老年人要注意药物的肝肾功能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
胃黏膜保护剂:如铋剂等,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促进胃黏膜修复。对于有胃黏膜糜烂、出血等情况的患者适用,儿童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时要根据体重等调整合适剂量;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
促进胃肠动力药物:适用于有消化不良、餐后饱胀等症状的患者,如多潘立酮等,可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症状。儿童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要严格按照儿童用药剂量标准;老年患者由于胃肠道蠕动功能本身较弱,使用时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是否出现心律失常等情况,因为部分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可能影响心脏传导。
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常采用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但儿童一般不推荐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除非有明确指征;老年人在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时要评估身体状况,如肝肾功能、心功能等,因为根除治疗的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有一定影响,且老年人可能同时服用多种基础疾病药物,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