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疼痛性质多样、与进食关系无规律且受多种因素影响)、餐后饱胀感(进食少量即感上腹部饱胀且长时间不缓解,不同人群易患情况不同)、早饱感(未达平时进食量就有饱腹感致不能继续进食,不同人群表现有别)、嗳气(不自觉频繁嗳气且嗳气后有时稍感舒适,受多种因素影响)、恶心(有胃部不适想呕吐的感觉,不同人群出现情况不同)。
一、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疼痛性质:多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等,疼痛程度不一,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能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例如部分患者进食少量食物后就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进而可能伴有隐痛感。
与进食的关系:有些患者表现为进食后上腹部饱胀,随着食物在胃内的消化,症状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但整体上与正常的消化过程引发的舒适感不同。不同年龄人群可能表现略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更多以哭闹、食欲下降等间接方式体现上腹部的不适,而成年患者能更清晰表述疼痛或不适的感受;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对胃肠道功能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可能使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症状有所波动;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暴饮暴食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上腹部不适症状,因为这些生活方式会打乱胃肠道正常的蠕动和消化节律;有胃溃疡等病史的患者,本身胃肠道黏膜存在一定损伤基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上腹部不适可能会更明显或更容易诱发。
二、餐后饱胀感
表现:患者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感觉上腹部饱胀,长时间不能缓解。这是因为胃肠道的消化动力出现异常,食物在胃内的排空延迟。比如正常进食一碗米饭后很快就会有饱腹感消失、消化良好的感觉,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进食半碗米饭就觉得上腹部胀满,且这种胀满感持续数小时甚至更久。不同年龄层中,儿童由于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餐后饱胀,若家长不注意控制儿童进食量和进食速度,就会加重该症状;女性在孕期由于激素变化和子宫增大对胃肠道的压迫,也较易出现餐后饱胀;长期sedentary(久坐)生活方式的人群,胃肠蠕动本身相对缓慢,更容易发生餐后饱胀;有慢性胃炎病史的患者,胃黏膜存在慢性炎症,会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进而加重餐后饱胀感。
三、早饱感
含义:患者进食后,未达到平时的进食量就出现有饱腹感,导致不能继续进食。例如平时能吃一碗面条,现在吃半碗就觉得已经很饱,无法再进食。年龄较小的儿童如果存在早饱感,可能会影响营养摄入,需要家长格外关注其饮食情况并调整;老年人群由于胃肠功能衰退,早饱感相对更常见,而且老年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其他慢性疾病,需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来应对早饱感问题;有精神压力大等情况的人群,由于神经-内分泌-胃肠轴的功能紊乱,更容易出现早饱感;有胃下垂病史的患者,胃的位置异常会影响其正常的消化和容纳食物的功能,从而容易引发早饱感。
四、嗳气
发生情况:患者会不自觉地频繁嗳气,嗳气后有时会感觉上腹部稍微舒适一些。这是因为胃内气体积聚,通过嗳气的方式排出部分气体。不同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嗳气频率等有显著不同;不同年龄段中,青少年如果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可能会通过嗳气来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引发的胃肠功能紊乱;生活不规律、经常吸烟饮酒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刺激胃肠道,导致嗳气等症状增多;有胃食管反流病史的患者,本身存在胃内容物反流情况,也可能伴有频繁嗳气现象。
五、恶心
表现:患者有胃部不适,想要呕吐的感觉,可能偶尔发生,也可能频繁出现。比如在进食后或空腹时都可能出现恶心感,严重时可能会伴随呕吐。儿童出现恶心时需要特别注意其是否有脱水等情况,因为儿童身体水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女性在怀孕早期的妊娠反应中也可能出现恶心,但功能性消化不良导致的恶心与妊娠反应有所不同,需要注意区分;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的人群,由于神经功能紊乱,更容易出现恶心症状;有胆囊炎等胆道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也可能因为胆道功能异常影响到胃肠道,引发恶心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