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疫苗常见局部不良反应有疼痛(程度轻、1-2天可自行缓解)和红肿(范围小、1-3天消退,儿童需注意护理);全身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多为低热、1-2天消退,处理有讲究)和乏力(较轻、1-3天缓解,需保证休息);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更细心观察反应、孕妇一般不建议常规接种、有基础疾病者接种前需告知病情且接种后不良反应处理更复杂
一、局部不良反应
1.疼痛
接种甲肝疫苗后,部分受种者在接种部位会出现疼痛,这是比较常见的局部反应。一般来说,这种疼痛程度较轻,多数在接种后的1-2天内可自行缓解。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疫苗接种时对局部组织的刺激,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产生疼痛感觉。对于儿童而言,由于其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接种后的反应,若儿童只是稍微哭闹,局部无明显红肿加重等情况,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可通过安抚等方式缓解儿童的不适情绪。
2.红肿
接种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现象。红肿范围一般较小,直径多在2-5厘米左右。这是因为疫苗接种引起局部的免疫反应,导致血管扩张、液体渗出等炎症表现。通常在接种后的1-3天内,红肿会逐渐消退。如果儿童接种后出现红肿,要注意保持接种部位的清洁,避免儿童搔抓,防止继发感染。对于红肿较明显的情况,可在24小时内先进行冷敷,以减轻红肿程度,24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红肿消退,但要注意冷敷和热敷的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或烫伤儿童皮肤。
二、全身不良反应
1.发热
部分受种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这是机体对疫苗接种产生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发热通常在接种后1-2天内出现,持续时间较短,一般1-2天可自行消退。对于发热的处理,首先要让受种者多休息,多饮水,以促进机体代谢。如果是儿童出现低热,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但如果体温超过38.5℃,或发热持续时间超过3天仍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不适症状,如精神萎靡、呕吐等,应及时就医。
2.乏力
接种甲肝疫苗后,少数受种者会感觉乏力。这可能是由于疫苗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消耗一定能量,以及身体对疫苗产生反应后的一种全身不适表现。乏力症状一般较轻,多在接种后的1-3天内逐渐缓解。对于出现乏力的受种者,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儿童出现乏力时,家长要注意让儿童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减少剧烈活动,以利于身体恢复。
三、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
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接种甲肝疫苗后,对不良反应的耐受能力和反应表现可能与成人不同。儿童出现局部不良反应时,家长要更加细心观察,如局部红肿是否有扩大趋势、疼痛是否影响儿童的正常活动等;出现全身不良反应时,如发热,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发热可能更容易出现波动。同时,儿童在接种后要注意饮食清淡,保证营养均衡,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应对疫苗反应。
2.孕妇
孕妇属于特殊人群,目前关于孕妇接种甲肝疫苗的研究相对有限,但一般不建议孕妇常规接种甲肝疫苗。如果孕妇因特殊情况需要接种,需在医生充分评估利弊后谨慎决定。因为疫苗接种可能对孕妇和胎儿产生未知的影响,在接种后要密切观察孕妇的身体反应,如是否出现异常的局部或全身症状,一旦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说明孕妇身份及接种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处理。
3.有基础疾病者
对于本身患有慢性疾病(如肝脏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的人群,接种甲肝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在接种前,要向医生详细告知自身的基础疾病情况,由医生评估是否适合接种甲肝疫苗。如果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由于基础疾病的存在,可能会使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处理更加复杂。例如,本身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出现发热等全身反应时,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降温等处理方法,避免对肝脏功能造成额外影响,同时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