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发生于性活跃有月经女性,起病急、病程短,由病原体入侵引发,有下腹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因经期卫生不良等致病因,靠病史等诊断,用抗生素等治疗;慢性常由急性未彻底治疗等致,病程超6月,有坠胀疼痛等表现及体征,靠病史等诊断,用综合等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程
1.急性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女性,病原体入侵引发炎症,起病急,病程一般在6个月以内。例如由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感染引起,常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
2.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病程多超过6个月。炎症导致盆腔组织粘连、增厚、瘢痕形成等病理改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急性盆腔炎:典型症状为下腹部剧痛,呈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可伴有高热、寒战、头痛、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阴道分泌物增多,可为脓性。如病情严重可出现感染性休克等。
慢性盆腔炎: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紊乱,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也可有不孕、异位妊娠等情况。
2.体征差异
急性盆腔炎:妇科检查时可见阴道黏膜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外流,宫颈举痛明显,宫体稍大,有压痛,活动受限,附件区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可触及包块。
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后倾、活动受限,子宫两旁增厚、有压痛,形成炎性包块时可触及边界不清、固定的包块。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1.急性盆腔炎病因
经期卫生不良:如经期性交,使用不洁卫生巾等,病原体易侵入宫腔引起感染。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由于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导致病原体入侵。
下生殖道感染:如淋病奈瑟菌性宫颈炎、衣原体性宫颈炎等,炎症上行感染引发盆腔炎。
感染性传播疾病:通过性传播的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引起感染。
2.慢性盆腔炎病因
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病原体残留,机体抵抗力较弱时,炎症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未完全控制:同样导致炎症持续存在,逐渐转为慢性。
盆腔粘连:炎症导致盆腔组织粘连,影响盆腔血液循环,进一步加重病情。
四、诊断方法
1.急性盆腔炎诊断
病史:有经期不洁、宫腔手术史或性传播疾病史等。
症状体征:结合典型的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妇科检查的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病原体。
影像学检查:B超等检查可发现盆腔积液、包块等。
2.慢性盆腔炎诊断
病史: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症状体征:根据慢性盆腔痛等表现及妇科检查的体征。
腹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盆腔情况,明确炎症范围和程度,但属于有创检查。
五、治疗原则
1.急性盆腔炎治疗
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应用,常用药物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
手术治疗:对于有盆腔脓肿形成等情况,需进行手术治疗,如脓肿切开引流等。
2.慢性盆腔炎治疗
综合治疗:采用中药灌肠、理疗等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炎症吸收。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辨证论治,使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中药。
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盆腔包块,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急性盆腔炎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生育,导致不孕、异位妊娠等,需及时规范治疗;慢性盆腔炎也可能导致不孕等问题,要积极治疗,在治疗期间注意避免不洁性生活,减少宫腔操作等。
2.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发生盆腔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弱,病情可能发展较快,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积极治疗,注意加强营养支持。
3.妊娠期女性:盆腔炎对妊娠期女性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如引起早产、胎膜早破等,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等治疗方法,密切监测母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