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外阴瘙痒常见,可由局部因素(阴道炎症、外阴局部病变、不良卫生习惯、化学品刺激)和全身因素(糖尿病、黄疸、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过敏反应)引起,通过详细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诊断,治疗针对病因并一般处理,不同人群(育龄女性、更年期女性、糖尿病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常见病因
1.局部因素
阴道炎症:如细菌性阴道病,是由于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阴道分泌物增多,刺激外阴可引起瘙痒;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由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患者阴道分泌物呈豆腐渣样,外阴瘙痒症状较为明显,常伴有外阴烧灼感等;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阴道分泌物多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外阴瘙痒是常见症状之一。
外阴局部病变: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是以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的外阴疾病,多见于50岁左右的妇女,病变主要累及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阴唇后联合等处,局部皮肤增厚、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等;外阴硬化性苔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左右妇女多见,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性交痛及外阴烧灼感,病变部位皮肤变薄、变白、失去弹性等。
不良卫生习惯:不注意外阴局部清洁,长时间不更换内裤,经血、阴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等刺激外阴,容易引起瘙痒。例如,经期使用不透气的卫生巾,会使局部透气性差,增加外阴瘙痒的发生风险。
化学品刺激:使用刺激性的外阴清洁剂、肥皂等清洗外阴,或接触某些化纤材质的内裤、卫生用品等,可能对外阴皮肤产生刺激,引发瘙痒。
2.全身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尿糖对外阴皮肤的刺激,容易并发外阴瘙痒,而且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瘙痒症状可能会加重。这是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容易引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等,从而导致外阴瘙痒。
黄疸:黄疸患者由于血液中胆盐含量升高,沉积于皮肤,可引起外阴瘙痒,同时常伴有全身皮肤瘙痒。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多见于妊娠中晚期,以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也可出现外阴瘙痒,可能与妊娠期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
过敏反应:对某些食物、药物、卫生巾等过敏,可引起外阴瘙痒,常伴有外阴皮肤红肿、皮疹等表现。
二、诊断方法
1.详细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瘙痒的发生时间、发作规律、程度,是否伴有阴道分泌物异常、有无特殊接触史、既往病史(如糖尿病病史等)、月经史、生育史等。例如,询问患者瘙痒是在月经前加重还是在孕期出现等情况。
2.体格检查:检查外阴局部皮肤黏膜情况,有无红肿、皮疹、溃疡、色素改变等,同时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显微镜下观察有无病原体,如细菌、真菌、滴虫等,必要时还可进行血糖等全身相关指标的检测。
三、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阴道炎症引起的外阴瘙痒,根据不同的阴道炎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如细菌性阴道病可选用抗厌氧菌药物;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选用抗真菌药物;滴虫性阴道炎可选用硝基咪唑类药物。对于外阴局部病变引起的瘙痒,根据具体疾病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可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如果是全身因素引起的外阴瘙痒,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等。
2.一般处理: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不用刺激性的清洁剂清洗外阴,穿宽松、棉质的内裤等。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育龄女性若出现外阴瘙痒,需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同时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以免交叉感染。如果正在备孕或已经怀孕,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特别谨慎,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2.更年期女性: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外阴皮肤可能会出现萎缩等变化,更容易发生外阴瘙痒。要注意保持外阴局部的清洁和舒适,选择温和的护理产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3.糖尿病女性:糖尿病女性发生外阴瘙痒的风险较高,除了积极治疗外阴瘙痒相关疾病外,严格控制血糖是关键。要遵循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减少外阴瘙痒的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