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有什么症状
胃出血的症状表现及不同人群胃出血的特点与注意事项。症状表现包括呕血与黑便(颜色因出血量和停留时间而异)、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不同出血量症状不同)、贫血和血象变化(急性大量出血有相关特征,慢性有贫血症状)、发热(出血24小时内低热,持续35天)、氮质血症(分肠源性等,有相应变化规律);不同人群方面,老年人耐受性差、症状复杂易被掩盖,儿童症状不典型,孕妇要考虑对胎儿影响且用药谨慎,特殊生活方式人群是高危人群要改变习惯,有相关病史人群风险高需遵医嘱治疗并定期复查,各人群出现异常都应及时就医。
一、胃出血症状表现
1.呕血与黑便:是胃出血的典型症状。呕血颜色取决于出血量和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出血量大、停留时间短,呕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少、停留时间长,经胃酸作用后,呕血呈咖啡渣样。黑便呈柏油样,黏稠且发亮,这是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内硫化物结合成硫化铁所致。若出血量大,血液在肠道内推进较快,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400ml以内可无症状,出血量中等可引起贫血或进行性贫血、头晕、软弱无力,突然起立可产生晕厥、口渴、肢体冷感及血压偏低等。大量出血达全身血量30%50%(约15002500ml)时,可产生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至测不到、脉压差缩小及脉搏快而弱等。
3.贫血和血象变化: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在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一般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出血后2472小时血液稀释到最大限度。慢性胃出血可能仅表现为贫血相关症状,如面色苍白、疲倦、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
4.发热:一般在出血24小时内出现低热,体温多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可能与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5.氮质血症:可分为肠源性、肾前性和肾性氮质血症。肠源性氮质血症是由于大量血液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血中尿素氮浓度可暂时升高。一般于一次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达高峰,大多不超出14.3mmol/L,34日后降至正常。
二、不同人群胃出血症状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对失血耐受性差,即使出血量不是特别大,也可能迅速出现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且由于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症状可能更复杂,容易被基础疾病症状掩盖。如可能因头晕、乏力摔倒而就诊,才发现是胃出血。老年人反应相对迟钝,腹痛等症状可能不典型,家属需格外关注老年人的面色、精神状态、血压等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儿童:儿童胃出血相对较少见,但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非特异性症状。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的呕吐物、大便颜色等。如孩子出现柏油样便或不明原因的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3.孕妇:孕妇胃出血时除了一般的胃出血症状外,还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大量失血可能导致胎儿缺氧、发育受限等。孕妇在孕期身体生理变化大,用药需谨慎,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治疗时需医生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孕妇心理负担可能较重,家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心理支持。
4.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大量饮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群,是胃出血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平时可能有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容易忽视胃出血的早期表现。如果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应立即停止饮酒、停用相关药物,并及时就医。同时,应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避免再次发生胃出血。
5.有相关病史人群: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等病史的人群,发生胃出血的风险较高。胃溃疡患者出血前可能有上腹部规律性疼痛发作频繁且程度加重的表现;肝硬化患者常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旦出血,往往出血量较大,病情凶险,可能迅速出现失血性休克。这类人群应严格遵医嘱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如出现可疑胃出血症状,应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