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阴鳞状细胞癌
外阴鳞状细胞癌是外阴最常见恶性肿瘤,多见于60岁以上女性且有年轻化趋势,发病与年龄、HPV感染、慢性外阴病变、免疫功能等因素相关,有外阴瘙痒、肿块或溃疡等表现,通过妇科检查、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等原则,预后受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治疗效果影响,治疗后需定期随访。
一、定义
外阴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发生在外阴部位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外阴鳞状上皮。它是外阴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外阴恶性肿瘤的80%-90%。
二、发病因素
1.年龄因素:多见于60岁以上的女性,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年轻女性发病可能与一些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诱因有所不同,年龄越大,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可能更易促使疾病发生。
2.HPV感染: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如HPV-16、HPV-18等亚型感染,可通过影响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分化等过程,增加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发生风险。
3.慢性外阴病变:外阴慢性炎症性疾病,如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慢性溃疡等长期不愈,可能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进而发展为外阴鳞状细胞癌。例如,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如果病情反复,局部上皮长期受到刺激,细胞发生恶变的概率会增加。
4.免疫功能: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对病毒等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更容易受到HPV等致病因素的影响,从而增加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发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外阴瘙痒:是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往往会感到外阴部位持续或间断的瘙痒,且瘙痒程度可能较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种瘙痒可能与肿瘤组织对局部神经的刺激等有关。
外阴肿块或溃疡:可在外阴发现结节状、菜花状或溃疡状的病变,病变部位可能伴有疼痛、出血等表现。例如,有的患者会发现外阴有菜花样突出的肿物,且肿物表面容易破溃出血。
其他: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排尿困难、性交疼痛等症状,晚期患者还可能出现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2.体征:通过妇科检查可发现外阴病变的具体部位、大小、形态等,病变部位可能伴有局部皮肤的改变,如颜色异常、质地变硬等。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医生通过对外阴的视诊和触诊,初步了解病变的情况,包括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质地等。
2.病理活检:是确诊外阴鳞状细胞癌的金标准。医生会在病变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以明确是否为鳞状细胞癌以及肿瘤的分化程度等。例如,取病变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异型性等情况来进行诊断。
3.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可帮助了解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例如,CT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盆腔淋巴结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外阴局部广泛切除术、外阴根治术等。早期患者可能通过局部广泛切除即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晚期患者可能需要更大范围的手术切除。
2.放疗:对于不能手术或手术切缘阳性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放疗,利用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放疗可以在术前缩小肿瘤体积,也可以在术后用于巩固治疗等。
3.化疗:多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的综合治疗,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六、预后
1.影响预后的因素
肿瘤分期:早期外阴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患者预后较差。例如,0期患者5年生存率接近100%,而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
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越高,预后相对越好;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
治疗效果:规范、有效的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如手术切除彻底、放疗化疗效果良好等情况,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随访: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包括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复发等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