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和非典的区别
非典由SARS-CoV引起,新冠由SARS-CoV-2引起,二者在病原体、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诊断、治疗、预后及特殊人群感染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均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新冠大部分预后良好,非典有一定比例不良预后,特殊人群感染需特殊关注。
新型冠状病毒: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同样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但与SARS-CoV在基因序列等方面存在差异。
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两者都可引起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如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患者;而非典患者病情相对更重,出现重症肺炎等情况的比例可能相对较高。从临床症状的具体细节来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除了常见的发热、干咳、乏力外,还可能有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多种表现;非典患者主要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等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会进展为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征。
病情进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3-7天;非典的潜伏期通常为2-10天。在病情进展速度上,两者有所不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病情进展速度个体差异较大,有的患者可能在数天内迅速进展,有的则进展相对缓慢;非典患者病情进展相对较快,部分患者在较短时间内就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
流行病学方面
传染源:非典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尤其是症状明显的患者传染性较强;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传播途径:两者都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但新型冠状病毒还存在气溶胶传播等其他传播途径相关报道;非典主要以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主。
易感性和人群易患性:人群对两者普遍易感,但不同年龄段等人群的易患情况有差异。一般来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各年龄段都有发病,但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非典患者中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不过青壮年发病相对较多等情况。
诊断方面
实验室检测:
核酸检测:两者均可通过实时荧光RT-PCR等核酸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分别检测对应的特异性核酸序列,但引物和探针设计不同。
血清学检测:都可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进行辅助诊断,非典主要检测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新型冠状病毒也检测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等,但抗体出现时间和规律等有所不同。
影像学检查:两者在胸部影像学上均有表现,非典患者胸部影像学早期可出现斑片状、磨玻璃影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双肺弥漫性浸润影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胸部影像学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治疗方面
目前对于两者的治疗均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比如提供氧疗等呼吸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等。但具体的治疗药物等方面,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不断更新,不过总体都是基于循证医学依据进行相应的治疗调整,比如针对继发感染等情况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等,但不会涉及具体药物的服用剂量等指导内容。
预后方面
大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预后良好,尤其是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等高危人群。非典患者中也有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但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因病情严重导致死亡等不良预后情况,总体来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整体预后相对非典在全球范围内来看有一定差异,不过随着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两者的预后情况都在不断改善。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本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或非典后发生重症的风险更高,需要更加密切的健康监测,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尽快就医;对于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一般症状相对较轻,但也需要关注病情变化,儿童感染非典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如果感染同样需要谨慎对待其病情发展;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无论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还是非典,都需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以及病情可能对基础疾病产生的影响,积极做好防护和医疗干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