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肠痉挛
肠痉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情况,表现为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致阵发性腹痛,有症状特点及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病因涉及饮食、胃肠道气体、激素及其他因素等,诊断需据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急腹症,治疗有非药物干预(腹部保暖、按摩、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可通过合理喂养、注意腹部保暖等预防。
一、肠痉挛的定义
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情况。
二、肠痉挛的常见表现
1.症状特点
患儿突然发作阵发性腹痛,疼痛部位以脐周为主,疼痛程度轻重不等,严重时可伴有患儿翻滚、哭闹不安等表现。疼痛可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发作时可伴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等。部分患儿可伴有面色苍白等表现。
2.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
婴幼儿:由于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疼痛,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哭闹,可伴有屈膝缩腹等表现,发作间歇期患儿精神、玩耍等可恢复如常。
年长儿:能准确表达腹痛,疼痛部位多为脐周,疼痛性质为绞痛等。
三、肠痉挛的可能病因
1.饮食因素
婴儿喂养不当,如过度喂养、进食过多生冷食物等,可能导致肠痉挛。例如,进食过多冷饮后,胃肠道受到寒冷刺激,引起肠壁平滑肌收缩。
年长儿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也可能诱发肠痉挛。
2.胃肠道气体过多
婴儿在哭闹时吞咽过多空气,或者进食了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薯类等),可导致胃肠道内气体过多,引起肠壁平滑肌痉挛。
3.胃肠道激素
一些胃肠道激素的变化可能与肠痉挛有关,例如胃肠道蠕动相关激素的失衡等,但具体机制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4.其他因素
腹部受凉:寒冷刺激可引起肠道痉挛,尤其是在夜间,小儿睡眠时腹部保暖不当,容易发生肠痉挛。
肠道寄生虫感染:虽然不是所有肠痉挛都由肠道寄生虫感染引起,但部分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等)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肠痉挛。
四、肠痉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主要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如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腹痛、发作时的体征(可能仅有腹部轻度压痛,无固定压痛点)以及发作间歇期正常等表现进行初步诊断。
一般需要排除其他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疾病,可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腹部超声等)来协助诊断。腹部超声检查可观察肠道的情况,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2.鉴别诊断
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也可出现腹痛,但疼痛多有转移过程,初始为脐周疼痛,后转移至右下腹,且伴有发热、白细胞升高等表现,与肠痉挛的疼痛特点及伴随症状不同。
肠梗阻:肠梗阻除了腹痛外,还伴有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腹部X线等检查可发现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肠梗阻的征象,与肠痉挛可鉴别。
五、肠痉挛的治疗与非药物干预
1.非药物干预
腹部保暖:对于因腹部受凉引起的肠痉挛,可使用热水袋等温暖腹部,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患儿,通过温暖腹部可缓解肠壁平滑肌痉挛。
按摩:家长可顺时针轻柔按摩患儿腹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缓解肠痉挛。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于用力加重患儿不适。
调整饮食:对于饮食因素引起的肠痉挛,要调整患儿饮食,婴儿喂养时要注意喂养量和喂养方式,年长儿要规律饮食,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药物治疗
一般肠痉挛多可通过非药物干预缓解,若疼痛较剧烈,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缓解痉挛,如西甲硅油等,但需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尤其是对于低龄儿童,要谨慎用药。
六、肠痉挛的预防
1.合理喂养
婴儿喂养要规律,避免过度喂养,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注意奶粉的冲调浓度等。年长儿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
2.注意腹部保暖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小儿增减衣物,尤其是夜间睡眠时要盖好被子,避免腹部受凉。
3.避免食用易产气及刺激性食物
让小儿少吃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等)以及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减少肠痉挛的诱发因素。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让小儿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维持胃肠道正常功能,预防肠痉挛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