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可通过中药内服、外治、针灸推拿等中医方法治疗,同时需调整生活方式,妊娠期、哺乳期、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治疗时各有注意事项,中药内服针对不同辨证分型有相应治法及药物,外治包括中药灌肠、外敷,针灸推拿有特定穴位及手法,生活方式调整涉及饮食、作息、运动,特殊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方式并注意相关影响。
中药外治方法
中药灌肠:将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煎液经直肠灌入,药物可通过肠黏膜吸收,直接作用于盆腔局部。常用药物有蒲公英、败酱草、丹参、三棱、莪术等组成的方剂,药液温度一般保持在38~40℃,灌肠后尽量保留较长时间,以利于药物充分吸收,改善盆腔炎症状态,对于缓解下腹坠胀、疼痛等症状有较好效果,尤其适用于病程较长、局部炎症较顽固的患者。
中药外敷:可选用中药热敷包,将由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中药组成的药包加热后敷于下腹部,如用大黄、芒硝、乳香、没药等研末制成的膏剂外敷,借助药物的温热效应及药物本身的作用,促进盆腔局部气血流通,消散瘀血,减轻炎症水肿。一般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日1~2次,能有效缓解慢性盆腔炎引起的疼痛等不适。
针灸推拿治疗
针灸:选取关元、气海、中极、归来、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关元、气海、中极属任脉穴位,可调理下焦气血;归来为局部取穴,能改善盆腔局部气血运行;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健脾利湿、调补肝肾;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能健脾和胃、扶正祛邪。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清热利湿或温经散寒等作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盆腔的微循环,从而改善慢性盆腔炎的症状。针刺频率一般为每周2~3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推拿: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可采用摩腹、按揉关元、气海、天枢等穴位,以及分推小腹部等手法;再取俯卧位,按揉肾俞、大肠俞、八髎等穴位。摩腹可促进肠道蠕动,调节脾胃功能;按揉腹部穴位能调理下焦气血,缓解下腹部的胀痛等不适;按揉背腰部穴位可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推拿手法应轻柔适中,每次推拿时间约20~30分钟,每周可进行2~3次,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慢性盆腔炎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慢性盆腔炎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冰淇淋等,这些食物易加重湿热或寒湿等病理状态。宜食用清淡、易消化且具有健脾利湿、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赤小豆、山药、山楂、黑木耳等。薏米、赤小豆可健脾利湿,山药能健脾益气,山楂、黑木耳有活血化瘀之效,有助于辅助改善盆腔炎症状况。
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睡眠时间应保持在7~8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机体的自我修复和免疫功能的恢复。避免熬夜,熬夜会影响机体的内分泌及免疫调节功能,不利于慢性盆腔炎的康复。
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瑜伽等。快走、慢跑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代谢能力;瑜伽中的一些体式,如下犬式、猫牛式等,可促进盆腔的气血流通,增强盆腔肌群的力量,有助于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和炎症状态,但运动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慢性盆腔炎时,中医治疗需格外谨慎,中药内服及外治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的温和疗法,且需在专业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避免使用具有较强活血化瘀、峻烈攻伐作用的药物或方法,以防引起流产等不良后果。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女性进行中医治疗时,要考虑药物通过乳汁对婴儿的影响。中药内服时应选择对婴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外治方法如中药灌肠、外敷等,要注意药物成分是否会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乳汁,必要时可暂停哺乳或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同时需密切观察婴儿有无异常反应。
老年女性:老年慢性盆腔炎患者多伴有机体功能衰退,中医治疗时要兼顾其整体状况,用药不宜过于峻猛,推拿手法要轻柔,外治时要注意皮肤状况,防止因皮肤敏感等出现不良反应。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适当给予心理疏导,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因病程较长等原因存在焦虑等情绪,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