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经常会胃痛呕吐是怎么回事
儿童胃痛呕吐的常见原因包括饮食因素、消化系统疾病、其他系统疾病累及;临床表现有年龄相关差异及伴随不同症状;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处理包括一般处理和针对病因处理;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和年长儿童有相应喂养及生活习惯注意事项,经常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
一、常见原因及机制
(一)饮食因素
儿童若进食过多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如大量食用冰淇淋、油炸食品等,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胃痛、呕吐。例如,有研究表明,儿童短时间内摄入过量高脂食物后,胃肠道消化酶分泌相对不足,难以有效消化这些食物,进而影响胃肠蠕动,引发不适症状。
进食过快或在进食时哭闹,会使大量空气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引起胃胀,从而出现胃痛、呕吐表现。
(二)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误服刺激性物质等都可能引发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炎症反应,引起胃痛、呕吐,且炎症刺激会进一步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
消化性溃疡: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有关。胃酸侵蚀溃疡面会引起胃痛,疼痛多有一定规律,如空腹时明显,同时溃疡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可导致呕吐。
胃肠型感冒:由病毒感染引起,除了有感冒症状如流涕、鼻塞等外,病毒感染累及胃肠道,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出现胃痛、呕吐,还常伴有腹泻等症状。
(三)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胃肠道
上呼吸道感染:一些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产生的毒素或炎症介质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胃肠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胃痛、呕吐症状,且往往在呼吸道症状出现前后或同时发生。
中耳炎:当儿童患中耳炎时,由于耳部与胃肠道存在神经反射联系,炎症刺激可能通过神经传导引起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胃痛、呕吐。
二、临床表现特点
(一)年龄相关表现差异
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胃痛,多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呕吐可能为频繁的溢奶或吐奶,同时可能伴有精神不佳等情况。
年长儿童可较清楚表述胃痛,疼痛性质多样,如隐痛、胀痛等,呕吐物内容物根据病情不同而有差异,可能为未消化的食物、胃液等,还可能伴有发热、腹泻等伴随症状。
(二)伴随症状
若伴有发热、腹泻,多提示胃肠型感冒、急性肠胃炎等疾病;若胃痛持续不缓解,且呕吐物带血,需警惕消化道出血等严重情况;若同时有头痛、颈部抵抗等表现,要排除颅内感染等累及胃肠道的可能。
三、诊断评估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儿童的饮食情况,包括进食种类、进食量、进食速度等;发病前有无感染史、接触史;既往有无消化系统疾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
重点检查腹部,观察有无压痛、反跳痛、腹胀等情况,同时检查咽部、肺部等,了解有无呼吸道感染等情况。
(三)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可判断是否有感染;粪便常规可了解有无肠道感染、出血等情况;幽门螺杆菌检测对于怀疑胃炎、溃疡等疾病的儿童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以排除腹部器质性病变,如胆囊炎、肠梗阻等情况。
四、处理原则
(一)一般处理
让儿童适当休息,暂时禁食一段时间(一般2-4小时),让胃肠道得到休息,之后可给予少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加重胃肠道不适。
(二)针对病因处理
饮食因素: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消化系统疾病:若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溃疡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于胃肠型感冒,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其他系统疾病累及: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随着原发疾病的好转,胃肠道症状也会逐渐缓解。
五、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婴幼儿,家长要特别注意其喂养方式,避免过度喂养,喂奶后要及时拍嗝,减少空气吞咽。在添加辅食时要循序渐进,从单一食物开始,逐渐增加种类和数量。
年长儿童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如果儿童经常出现胃痛呕吐情况,家长应及时带儿童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