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有一般表现(体温异常、反应差、吃奶减少)、特殊表现(黄疸、皮肤表现、呼吸异常),早期新生儿表现不典型,晚期新生儿相对典型,家长和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新生儿状况,对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更要留意,一旦出现相关异常表现及时就医,早期诊治预后较好,同时要注意护理降低发病风险
一、一般表现
(一)体温异常
1.具体表现:新生儿败血症时体温可出现多种异常情况,部分患儿体温升高,多在38℃以上,可为低热、中度发热或高热;也有部分患儿体温不升,低于35.5℃,这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感染后机体反应较差等因素有关。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弱,感染时易出现体温波动,无论是体温升高还是降低都需要引起重视,因为这可能是感染累及全身代谢及体温调节系统的表现。
(二)反应差
1.具体表现:患儿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对周围刺激反应低下,如呼唤时哭声弱、吸吮无力等。新生儿正常情况下对外界刺激应有一定的反应,若出现反应差,提示机体整体状况不佳,可能是败血症导致全身中毒症状影响了神经系统功能,进而表现为活动减少、对外界关注度降低等。
(三)吃奶减少
1.具体表现:新生儿食量较固定,败血症时可出现吃奶量明显减少,甚至拒乳。这是因为感染影响了胃肠道功能及全身状态,导致患儿食欲下降。例如正常新生儿每次喂养能吃一定量的奶,而患病新生儿可能吸吮几下就不愿再吃,反映出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消化功能受影响。
二、特殊表现
(一)黄疸
1.具体表现:可表现为生理性黄疸加重或消退延迟,或黄疸退而复现。新生儿黄疸是常见现象,但败血症时黄疸出现上述异常变化与感染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有关。由于病原体感染后,红细胞破坏增加,或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功能受影响,从而引起黄疸的改变。例如原本生理性黄疸应在一定时间内消退,而败血症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延长,或黄疸程度较生理性黄疸明显加重。
(二)皮肤表现
1.具体表现:部分患儿可出现皮肤苍白、花纹、瘀点、瘀斑等。皮肤苍白可能与感染导致的全身循环障碍、贫血等有关;皮肤花纹是由于微循环障碍,皮肤血管收缩舒张不均匀所致;瘀点、瘀斑则是因为凝血功能异常,常见于重症败血症患儿,这是因为感染激活了凝血系统,导致凝血因子消耗、血小板减少等,从而出现皮肤的出血表现。
(三)呼吸异常
1.具体表现:可出现呼吸增快或呼吸不规则。呼吸增快是机体为了代偿缺氧等情况的一种表现,而呼吸不规则可能提示病情较重,累及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新生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败血症时感染累及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呼吸节律改变,例如呼吸频率突然加快,或出现呼吸暂停等情况。
三、不同日龄的特点
(一)早期新生儿(出生0-7天)
1.特点:早期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表现往往不典型,上述一般表现和特殊表现可能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因为早期新生儿免疫系统更不成熟,感染后机体反应相对较弱,所以体温异常可能不显著,反应差、吃奶减少等表现也可能被家长误认为是新生儿的正常状态。例如一些早产儿早期败血症时,可能仅表现为体温不稳定、嗜睡等,需要医护人员高度警惕,仔细观察。
(二)晚期新生儿(出生7天以后)
1.特点:相对早期新生儿,晚期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表现相对典型一些,体温异常、反应差、吃奶减少等表现可能更明显。这是因为晚期新生儿免疫系统较早期新生儿有所发育,但感染后仍会出现较明显的全身症状。例如可能出现较明显的发热或体温不升,反应差更为突出,如不愿活动、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等。
四、温馨提示
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有胎膜早破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家长和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其一般状况。一旦发现新生儿有体温异常、反应差、吃奶减少、黄疸异常、皮肤改变、呼吸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培养等,以便早期发现败血症并进行治疗。因为新生儿败血症若能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相对较好,而延误诊断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同时,在护理新生儿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护理操作等,以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