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炎和肩周炎的区别
肩袖炎与肩周炎在定义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肩袖炎多因慢性劳损等致肩袖肌腱炎症,主要症状为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X线可能无异常,MRI可显肌腱情况,早期保守治疗为主;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组织慢性特异性炎症致粘连,有疼痛渐重及活动进行性受限等表现,X线后期有改变,MRI示囊增厚粘连等,早期止痛功能锻炼为主,后期松解粘连;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病史人群治疗等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肩袖炎: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肌腱组成的结构,肩袖炎主要是肩袖肌腱发生的炎症反应,多因慢性劳损、外伤等因素导致肌腱磨损、退变,进而引发炎症。例如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进行重复性动作,如运动员频繁投掷、家庭主妇长期劳作等,易使肩袖肌腱承受过多应力,引发炎症。
肩周炎:又称冻结肩,正式名称为肩关节周围炎,病理机制主要是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导致关节内外粘连。其发病可能与年龄增长、肩关节退行性变、肩部外伤后长期固定等因素有关,好发于40-60岁人群,女性相对多见,可能与女性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一定关联,且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等基础病史患者发生肩周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差异
肩袖炎:主要症状为肩部疼痛,疼痛可向上臂放射,尤其在肩关节外展、上举等动作时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但早期活动受限相对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活动受限逐渐加重,尤其是外展上举动作受限较为突出,一般疼痛是其较为突出的早期表现,且在夜间疼痛可能会加重,影响睡眠。
肩周炎:典型表现为肩关节疼痛逐渐加重,疼痛范围较广,可涉及整个肩部,同时伴有进行性肩关节活动受限,呈“冻结”状态,早期疼痛可能相对较轻,但随着病情发展,活动受限越来越明显,包括前屈、后伸、外展、内旋等各个方向的活动均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都难以完成。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肩袖炎:肩关节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或可见肩袖肌腱附着处的骨质增生等非特异性改变;而肩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可清晰显示肩袖肌腱是否存在损伤、退变、炎症等情况,能发现肩袖肌腱的信号异常、撕裂等改变。
肩周炎: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特殊表现,后期可见肩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等;MRI检查可发现肩关节囊增厚、粘连,关节腔内可有少量积液等表现,但一般肩袖肌腱本身无明显损伤,这是与肩袖炎在影像学上的重要鉴别点。
四、治疗原则不同
肩袖炎: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休息、减少肩关节过度活动、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遵循药物使用的一般原则,避免不合理用药)等,对于部分病情较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肩袖修补术等。
肩周炎:早期以止痛、功能锻炼为主,通过功能锻炼来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物理治疗可缓解疼痛,也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症状;后期主要以松解粘连、恢复肩关节活动度为主,可采用康复训练、手法松解等方法,必要时也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镜下肩关节松解术等,但手术治疗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存在肩关节退变等情况,无论是肩袖炎还是肩周炎,在治疗过程中都要注意避免过度治疗,保守治疗应作为首选,如物理治疗要控制好强度和时间,药物使用要谨慎,防止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步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
女性患者:女性在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下,患肩周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肩周炎过程中,除了常规治疗外,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肩关节活动受限可能会对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心理压力增加,要给予心理疏导,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锻炼。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合并肩袖炎或肩周炎时,要更加注重血糖的控制,因为高血糖不利于炎症的恢复和组织的修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对于药物使用要考虑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